过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温故来显影;过去吞吞吐吐、显影不足的,可借温故作“加厚”显影;以往过分渲染、显影过度的,温故可起“减薄”作用。通过温故,围绕某事件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就可以进入定影程序了
孔子看重温故,是可以借此“知新”
去年曾和几个朋友商量,筹办一种连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准备以“温故”为名。
书名定下后,忽然想:温故,是不是一直自以为是的那个意思?生活中常有些事物貌似熟悉,一向觉得不成问题,可是具体一想、一做,就成了问题。比如,有人问:“你手表上标示时间刻度的,是阿拉伯数字还是罗马数字?”我依其要求,不看表,真就被问住了。
赶快翻了点古书。希望弄清楚温故是什么意思。
《易经》上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意思是,温故是君子的事,具有“蓄其德”的效果。
《论语·为政》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看重温故,是可以借此“知新”。他在“为政”题目下谈温故,看到了政治所需。
孟子认为:“尧、舜之智而不遍知,急先务也。”尧舜有的智慧,知道的人不够多,所以不仅需要温故,还很迫切。
《资治通鉴》序言里说:“上起战国,下终五季,……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原来,历史里边什么都有了,足够当今“立朝”之用。这也许可以看成“尧舜之智”的具体阐释。
欧阳修写《读书》诗说:“古人重温故,官事幸有间。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到欧阳修这里,似乎有点回归的意思。虽说他一提“温故”即言“官事”,但跟着就说其乐无限。官事之外,温故还有更大的快乐空间。比如,志趣仅在“蓄其德”,不做“为政”、“立朝”的打算,温故不是更快乐、更纯粹、更悠然的境界么?
欧阳先生超越了司马先生,也超越了至圣亚圣,回到了《易经》所说的状态。
这种回归姿态意味深长。
温故,人人都会,代代都有
顺着欧阳先生的趋向,继续回溯。根据常理常情可知,所谓温故,本来是一种日常的、平民性质的、绝不功利的精神活动。人人都会,代代都有。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未有“官事”,先有温故。
遥想人类最初的思想交流,没有文字,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口语,只靠简单发声。他谔谔几声,她明白了意思。凭什么?凭回忆,凭温故。他上次这样发声,就是这个意思。她记住了。以后再听到同样的语音,在瞬间回想中明白了语意。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起点处就有温故的参与。看上去简单,意义极不简单。
时光如水。岁月叠印。经由温故,口语逐步丰富、规范。句式日见复杂。出现了文字、华章,记录了历史。这个过程,存在着大量的、以温故为特征的精神活动。在漫长的历史中,温故成了人们的一种文化本能。
许多文化现象,一旦近乎本能,成为本能,通常也就不再被我们所意识、所思考。如熟人见面打招呼,如吃饭使用餐具,如购物付款,如结婚成家……在社会学者、人类学者眼里,都是文化事件。此外的人们,有几人会去思考自己这些行为的文化内涵?即便是社会学者、人类学者自己,当其自身进入打招呼、吃饭、花钱、家居的状态时,他又何尝能时时意识到并反身观察自身的这类文化行为?
几乎每个父母都这样开始对孩子讲过故事:“从前……”几乎每个孩子成长到做了父母的时候,又对他们的孩子这样开始讲故事:“从前……”这不就是在温故吗?一代一代,循环往复,绝大多数口念“从前”的人,浑然不觉自己已经进入了温故状态。
书是温故的产物
本初的、朴素的、大众化的温故,一直在生活中延续着。像文化的母乳一般,哺育出了第一代文人群体。他们以生活为营养源头,写出了最早的书。书里写的是过去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书是温故的产物。
又一代文人开始了阅读。书还不够多,他们既读书,也阅读生活。他们也留下了书。
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书也越来越多。逐渐的,多数文人和书越来越近,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早先的书来自生活,后来的书来自古书。生活中的“从前”被淡忘了,书本里的“从前”每天都在眼前晃悠。在多数文人眼里,生活中的“从前”不再被当作温故。书斋里的青灯黄卷、寻章摘句才是温故。“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是一位大文人(蔡元培改造老北大时所聘史学系主任朱希祖)的自述。
这样一种变化,使意识层面、文化意义上的温故行为,真的成了少数人的事情。温故成了“官事”所需。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魏征当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从温故于前朝谈起。
黄炎培眼看民族解放在望,温故于延安窑洞,与毛泽东切磋“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进京赶考”之前,温故于京郊双清别墅,思索如何避免重蹈李自成覆辙。
邓小平复出之后,温故于国际共运,开始设计中国改革开放路线图与时间表。
胡锦涛上任伊始,温故于“两个务必”,要求中国共产党全体成员继续艰苦奋斗、谦虚谨慎。
21世纪开幕之前,温故之思骤然升温。以“20世纪XXXX”为内容的书如过江之鲫。一段新路开始之前,人类在回望来路。
同时,自“文革”结束就开始的、重返民间的温故潜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经由网络,温故回归世俗生活
在“伤痕文学”引发全民族反思的年代,温故开始由“官事”重返民间。
谢晋温故,《天云山传奇》再现了普通人在十年浩劫中的苦难岁月。
巴金温故,《随想录》表达出知识分子饱经忧患后的不泯良知。
韦君宜温故,《思痛录》忠实记录下一位老革命从迷茫到清醒的心灵痛楚。
梅志温故忆胡风,觉得“往事如烟”。
《老照片》温故,把大众直接请到发言席上。平民百姓平时总听学者讲史,如今自己登台,拿着家庭像册中的珍藏,讲祖辈德行,讲知青生涯,讲同学少年,讲似烟非烟的往事。这是温故的大步回归。胡适先生曾倡导平民口述历史,若知今日中国百姓的温故热情与果实,会大感欣慰。
在“google”网站搜索“温故”。共找到7,227个结果,总用时0.08秒。
第一页面的19个“结果”中,有“刘震云《温故:1942》”;“李永波温故1986:重夺汤姆斯杯”;新浪-卓越网的“温故2003万元大奖征文”;阿来2003读书印象“温故与读新”;“中国经济:温故1992”;“世界第一女CEO(惠普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谈孔子教她温故知新”;还有“庐山旅游温故缅豪杰”;“高考复习策略:温故加知新”;“第76届奥斯卡知新后温故”;“买精装修房宜温故知新”,等等。
经由网络,温故从历史上的“经国之大业”回归今天的世俗生活。这一页,是眼下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温故有纠偏纠错、正本清源的功能
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设想中的《温故》出版了。
一年不到,已出三辑,将出“之四”。每辑出版后,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的外版书排行榜上大致停留七八周的时间。读者的基本认可,鼓励着我们继续做下去。
有位作者说,历史本身有一种显现它自己真实面目的自然力量。《温故》所蕴涵的热情,应该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就《温故》同人的愿望讲,是希望多少做点历史的补白工作,同时促进作为精神现象的温故回到它的来路,即大众的、日常的、朴素的、非功利的状态。这与小众的、“官事”的、象牙塔中的、执意要说点什么的温故文字并不矛盾。在有益信史的前提下,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经历过一段戕害信史的历史,而温故有纠偏纠错、正本清源的功能。有些真话,早说不宜,否则受害。过上一段时间,事过境迁,当时的历史成为往事了,就需要当事人说出真相了。
借用几个摄影术语:过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温故来显影;过去吞吞吐吐、显影不足的,可借温故作“加厚”显影;以往过分渲染、显影过度的,温故可起“减薄”作用。通过温故,围绕某事件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就可以进入定影程序了。
历史那种显示自身真实面目的自然力量,不因暂时遮蔽而消失。人是自然之子,通过温故来保有和延续这种力量,保留自身进化过程的真实记录,保持不忘本这个底线,表达对母体的孝顺,应该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之一。
不管这世界怎么变,我们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总是还该知道。至少,该有知道的愿望。温故也就有理由继续下去。
《温故》之一刘瑞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作者: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