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索尼这样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小系统。这个小系统是什么意思?用句最简单的话就能讲明白。比如说,你们公司有没有登过“招聘人才,寻找人才”的广告?招聘人才是中国企业的专利。你到美国企业去看看,他们招聘什么呢?他们招聘“螺丝钉”。
只有中国人最重视人才,“人才”这两个字是中国的专利。不知你信不信,在英文里找不到我们中国人认为的人才,因为美国人是不招人才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在一个制造业国家,只有车间而没有系统的制造业国家,他只能寻找人才。如果你一旦放弃车间,建立起系统之后,就不需要人才了,就这么简单。
企业完成了“6+1”的产业链整合后,就不需要招聘人才了,你需要招聘的,是20个螺丝钉。这20个螺丝钉,每个螺丝钉都按照中国大厨炒“鱼香肉丝”的要求来切葱花、切肉丝,每个螺丝钉都进入流程。你会发现,这家公司以后再也不强调创新,因为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才会强调创新。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理解创造一定是来自于积累,而不可能凭空得来。一个没有流程的公司,不可能成为高科技公司,因为你的技术是不可能积累的。
有位学员对我说,比亚迪的电池是第一代电池,清华大学有一个教授开发出了第三代电池。他认为,他如果用这个第三代的电池替换掉比亚迪的第一代电池,他的企业就会成为最好的公司。其实他是错的。你把清华大学这个教授的第三代电池拿来,两年之后就过时了。为什么?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对第三代电池做“鱼香肉丝式”的加工分解,就这么简单。一个用所谓“创新”创造出来的电池,是没有竞争意义的,因为你无法分解成工序。
什么叫科学?科学的基础不是创新,科学的基础是工序流程式的积累,这才是真正的基础。你知道什么国家会喊创新吗?一个从来没有建立过系统的国家才会喊创新。创新一定要根据前人的努力逐渐积累改进,这样才能创新。
大企业是在系统里生存
你不要奇怪,2008年之后中国很难有现代的高科技企业,也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也许有人会说,华为不错吧?还有富士康不错吧?好,我告诉你,华为既有严谨的小系统又有严谨的大系统。华为的小系统是自己创造的,华为的大系统是它花了2亿元请IBM创造的。它的大系统水平多少呢?是3.7分;IBM的水平是多少呢?是5分。
富士康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第一大的工厂,是因为它的资金实力雄厚吗?是他们老板的正确经营吗?根本不是。富士康有着最严谨的小系统,同时还有“3+1”的大系统。它没有“6+1”,但有“3+1”。它就是靠这种“3+1”系统,建立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产能规模。它的规模比第二名和第三名加在一起还要大。
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企业面前的路非常清楚:进行“6+1“的高效整合,这是唯一的出路。短期看,是为了求生存;长期看,建立起一套大系统,应该是我们未来十几年努力的目标。
在中国,海尔、联想、方正、华为、中集、TCL、美的、康佳、海信这些企业中,经过这次冲击之后,慢慢就会出问题。我认为,半年以后还能扛得住的,排序应该是华为、中集、方正等。我看企业行不行,是看它们的系统。我很担心,中国的很多企业在2009年能不能扛得住,格力空调已经出问题了,这是我们制造业的现状。在十大制造业面临困难的今天,你会发现建立起系统的公司,受到的冲击会相对较小,但能不能全身而退,我也没把握,主要看外部冲击有多大。
有人说,制造业不好做,我就转型做服务业。那么,我要问,没有制造业你服务什么?如果没有制造业,你快递公司送什么东西?送空气是不可能的,送友情也是不可能,你只能送茶杯、送麦克风才有价值。有很多地方说要放弃制造业,去做服务业,这样的想法肯定是错的。制造业是未来中国的灵魂,如果中国制造业全面垮台,我们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制造业出现危机之后,给银行带来的危机会更加严重。
英国《金融时报》有一篇文章,说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是轻伤,欧盟是重伤,中国是内伤。按照现在的情况看,欧洲是轻伤,美国是重伤,中国有可能是内伤。目前,美国的情况在继续恶化,欧洲好一点,因为金融危机对欧洲冲击不大,他们的救市方案也比较好。
中国的制造业处境很危险,因为我们的制造业一直在全球“6+1”的前端,最容易受到冲击。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会进一步恶化,我相信政府在这方面应该会有一些积极应对政策,但我希望这些政策出台要快,如果政策推出太慢,造成制造业迅速崩塌的话,处理起来是非常棘手的。但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都不太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