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彭明盛
我们正在迈入全球一体化和智慧的经济、社会和地球的时代,面对这一现实,我们需要做什么?
智慧地球”能否扭转未来?
当前金融危机宣告以美国为主的虚拟经济体系的崩溃,导致全球性经济恐慌,而受经济危机所累,以中国为主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两大经济增长方式都受到挫伤的今天,实业界在痛苦中应如何求索?
无疑,人类社会在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自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以来,知识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知识经济成为人类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20多年的实践表明,人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发电厂等,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电脑、宽带等,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游离于实体经济。
蓝色巨人IBM最新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理念,不仅让人们感觉更加贴近自己的工作、生活,同时也更容易让人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智慧地球”理念不再单纯强调IT,而是强调了IT与社会的融合。
未来经济以何种方式增长?“智慧地球”也许能给人们一些启示。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全球整体形势之下,IBM此次提出的观点更符合了整个社会的需求特点:高效率、低能耗、低风险、低成本、绿色等,这些完全都是用户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IT也许不再重要,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需要智慧;知识经济不再是孤立于实体经济之外,而是融合到实体经济的神经系统里,主导实体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很重视全球一体化背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含义,这当然事出有因。自由贸易协定、互联网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缩小”和“扁平化”了。
但是,一件最终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产生更大影响的事情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世界不仅正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慧”。
我指的不只是知识经济,甚或在发展中国家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获得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教育和技能的事实。我的意思是说世界运转的方式——即,开发、制造、运输和销售实体商品的支持系统和流程;需要提供的服务;从人和金钱到石油、水和运动的电子等所有的一切;以及数十亿人的工作和生活。
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据估计,到2011年将有20亿人上网。同时,联网对象——亦即构成“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车辆、设备、摄像头、车道、管道——的数量正在迈向1万亿大关。
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量2007年突破33亿大关,也就是说,全球平均每两个人就拥有一部移动电话。更重要的是,据预测今年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将会达到10亿之多。到2010年,全球生产的射频标识 (RFID) 数量可望达到300亿个,产品、护照、建筑物甚至动物身上都将带有射频标识。盘旋在绕地轨道上的数百个卫星每天产生数百万兆字节 (TB) 的数据量。
世界的智慧化也不只是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pervasive connectivity)。大规模计算机集群首次具备了用于处理、建模、预测和分析任何工作负载和任务的经济可行性。
这一切都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的现实。有如此之多的技术和网络服务可供使用且成本如此之低,还有什么产品不能安装智能技术呢?还有什么服务不能向客户、市民、学生或患者提供呢?还有什么是不能连接的?还有什么信息不能被挖掘,以获取洞察力呢?
答案是,你——或你的竞争对手——将会做以上提到的所有事情。你会去做是因为你能够做。实际上,我们都会去做,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
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我们应该感谢“扁平的世界”。全球能够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不仅仅因为开放,还因为整合——这等于说全球经济和社会正在成为一个由众多复杂系统构成的超复杂系统——包括我们如何购买、销售、制造和营销;如何发现和调用石油、水、货物、电子产品和我们自己;以及如何与自然打交道。
这种情况听上去可能使人畏惧,但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希望。复杂性与单纯的混乱是非常不同的。随着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一体化,一但跨过这个门槛成为统一的系统,我们就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这并不是说未来世界“可以预测”或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世界的运转方式将逐渐易于为我们所理解,并受到我们的影响,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过去,我们可以预见这种世界运行机制是可能的,但实际上无法实现它。因为世界运行的所有系统都是模拟式的。我们为此尽了最大努力,做了大量猜测,同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能源。例如,即使在今天,数据中心的设备利用率也只有6%-10%。个人电脑的情况则更糟。
因此,如果你认为我是将自己所在的行业和技术看作世界运行普遍规则的例外,是不正确的。一度曾代表先进技术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现在已经悄无声息。实际情况是,利用15 年前的信息技术,你甚至没有机会去解决我前面描述的问题。在2005年时也不可能,当时的技术过于昂贵,过于依赖硬件连线而且利用率太低,分散部件太多,数据中心太小,还缺乏能源和管理相关的专门知识。
幸运的是,新的技术现实使巨大的进步成为可能。新出现的计算模型远比先前的模型具有“智慧”:互联网、基于开放标准和数量庞大的客户端设备(异构系统和应用不再是一个阻碍);强大的后台系统——不仅具有史无前例的计算速度,更有高级分析、建模和虚拟化功能。新的计算模型基于一种新的应用模式——软件是组件化、动态配置和作为网络服务提供的,而不是与服务器进行硬连接。我们可以整合来自众多渠道的数据并以新的方式对之进行分析——不只揭示新模式,而且在行业流程中根据这些模式做出反应。
迄今为止,我们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发电厂、油井;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路由器、宽带等。前者的特点是钢筋混凝土和电缆,后者是比特、芯片和带宽。现在,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
实际上,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这个词似乎有一点过时。它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公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发生(经济工作、生产工作、社会工作乃至个人工作)。你可以将它视为一个日益整合的,由无数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系统——包含60亿人、成千上万个应用、1万亿个设备及其之间每天的100万亿次交互。
构建这种一元系统的技术现在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但实际上,技术是比较容易的部分。更困难的是企业、政府、学校、团体和个人为了利用这个系统而必须进行的调整——也就是改变他们业务流程和工作形式,他们与外界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业务模式,甚至他们的文化和行为。
此种“智慧管理”目前尚未在任何商学院进行教授。它非常不同于先前时代的管理方法。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基于创新的日程表;培养一种欢迎和包容“群体智慧”以及广泛社会生态系统的组织文化和流程;以及能够进行持续调整和不断发展的新技能。它要求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例如从“跨国”公司转型成为我们称之为“全球整合企业”的新模式。智慧管理还要求较之于过去而言,在规模上大得多的、更加多元化的、更加社会性的、更迅速的和更少预测性的协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