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王学信
2009年3月2日,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香港代表霍震寰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在经济教育等层面有广阔合作空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预示粤港合作将会愈来愈紧密,他说将来粤港两地在经济和教育等层面有广阔合作空间,他期望在未来的人大工作中推动有关合作。
2008年10月31,广州隆重举行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粤港携手创辉煌”高层论坛。会后,霍震寰先生就曾兴奋地对媒体表示:“香港自1997年回归以来,粤港澳越来越分不开了,尤其是CEPA签署开展全方位合作以后,粤港澳交流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在谈及广东经济的未来时,霍震寰认为:“广东现在面临转型的发展难题,这同样也是香港关心的课题。粤港应该进一步加大合作的力度,利用好双方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参预国际竞争。”而面对正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睿智而务实的霍震寰处变不惊,显得充满信心。他回忆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强调说:“今非昔比,这次的金融危机已经不是亚洲,而是全世界的事情,但是,我们国家的实力也与当年大不一样了。有中央政府的支援,我们绝对有信心应对这场金融风暴。”
人称“小小霍”的霍震寰,可谓名门之后,他是享有盛誉的霍英东先生的次子。霍英东白手起家,历经数十年打拼,身家高达25亿美元以上,与香港的郑裕彤、李兆基等大富豪并驾齐驱。作为著名爱国人士,霍英东生前位居全国政协副主席之列,历任香港中华总商会四届会长,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尊敬。
那么,在父亲过世后,接棒家族集团并出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的霍震寰,是怎样从梦想当一名科学家,到一路走来,竟成为香港商界领军人物,在他的身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与过人秉赋?
难得的商界奇才
1949年,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先生又值弄璋之喜,继长子霍震霆之后,次子霍震寰在香港霍府又呱呱坠地。出身富豪之家的霍震寰与港澳台诸多商界第二代一样,少年时即有赴海外留学的经历。
“我早年在香港摩利臣山小学和圣贞德学校念书,后来到英国完成中学课程。”霍震寰回忆起少年留学生活时,不无感慨地表示,当年艰苦的留学生活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其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海外求学过程中,名门家庭的出身没有让他成为“公子哥”式的人物,相反却培养了他自强与勇于吃苦的能力。
“刚入学时,我英语不是很好,有语言障碍,交流不便,而且生活方面也要从头学起。后来,通过学校的严格训练,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生活自理,也学会了与人相处。” 霍震寰回忆往事时说,当时,他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不仅要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还要给高年级的同学擦鞋子,铺床叠被,而这些在离开香港去留学前,根本无法想象。“我随和的个性,平等的观念和低调处世的生活态度,基本上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中学毕业后,霍震寰以优异成绩考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经4年苦读,22岁的他于1971年顺利拿到了理科学士学位。正当他准备攻读MBA,即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时,却遭到父亲的反对。霍震寰说:“因为在那个年代,我父亲读书并不多,但通过自己在商海摸爬滚打,也挣了很多钱。”当时,霍英东觉得儿子已经念完大学,所学的东西足够经商使用,往后需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希望霍震寰回来帮助打理家族生意。然而,霍震寰实在不想放弃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他努力劝说父亲,最终继续了他的学业。
1973年,霍震寰顺利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学成返港,成为财务管理专家。进入霍氏家族企业后,父亲安排他和自己一个办公室,手把手教他做生意。“父亲和我们这一辈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他是个工作狂,把工作当成最大的乐趣。”霍震寰说,从父亲身上,他学到了勤奋,还学到了传统商业道德所要求的做人和做事都要讲公平。
以往中国的家族企业偏重于人治,欠缺制度化管理,霍氏家族企业也不例外。霍震寰进入公司后,洞悉此中之弊,他学以致用,迅速在公司财务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显现出现代企业管理的才华,父亲对此颇为赞赏。从此,他尽心尽力协助父亲全面打理家族生意,包括房地产、建筑工程、船务航运、酒店等多个领域。
几经历练,在大学时曾梦想当一名科学家的霍震寰,因为父亲的缘故而跨入商界,没想到却最终爱上这一行,而且渐入佳境。一直关注霍震寰的香港媒体评价说:“霍震寰为人朴实忠厚,机敏而富于事业心,深为乃父所信任。”一位霍英东的老部属说:“在几个兄弟中,老二霍震寰不仅外貌酷似其父,还继承了其父敏锐的经济头脑和为人朴素的作风。他名校毕业,又主修财会,在很多方面都能独当一面,是个难得的商界奇才。”不久,霍震寰被委以霍英东集团董事、总经理重任,协助父亲主理海内外经营业务。
从温泉宾馆到南沙之梦
霍震寰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79年他陪父亲到内地做的第一个项目:广东中山市中山温泉宾馆,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宾馆。当时,他刚到而立之年,“因为没有先例,大家都不知道采用什么方式合作。有人建议先盖一个酒店,然后把100个房间你50间我50间这样分。后来觉得不行,我们就这样慢慢研究,摸着石头过河。”他回忆说。
经过不少周折,温泉宾馆终于建成并投入运营,霍震寰也学会了如何与内地合作方的沟通。比如,宾馆客人多次投诉卫生间不清洁,地毯也没有用吸尘器吸,而当地人认为这样已经很好了,抱怨客人太挑剔。霍震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认为这是内地卫生观念与国际间差距所致,他便耐心地与合作方沟通,平心静气地向他们讲解国际酒店业的卫生标准,引导他们改变旧观念,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使合作双方尽量取得共识。经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山温泉宾馆赢得中外宾客的一致赞誉。
1982年,霍震寰又在宾馆建起一个高尔夫球场,这是内地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可谓开风气之先。那时,当地不少人指责这是在搞资本主义,霍震寰听了只是淡淡一笑说:“先不要争论是什么主义,做起来再说。如果搞不成功,就当作花园好了。”许多人没想到,这个“资本主义的东西”建成后生意非常好,直到今天,这个高尔夫球场仍是中国最好的球场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霍氏父子在内地的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分别以中外合资或低息贷款等方式进行,相继完成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饭店贵宾楼、北京首都宾馆、广珠公路扩建、广珠公路四座大桥,以及沙湾大桥、洛溪大桥、三善大桥等近百个建设项目,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令人惊叹的是对广东番禺南沙的开发。
1987年,霍英东携霍震寰首次来到南沙,那里号称番禺的“西伯利亚”。多年以后,霍震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感慨万分:“从香港坐船到澳门,从澳门坐车到广州住一晚,再从广州经过四个渡口来到番禺市郊住一晚,第三天才来到南沙。而实际上,南沙与香港的直线距离只有38海里,那时候,南沙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光着脚的女人抱着她的儿子,家里住的房子是木板房,里面除了一张木板床外什么都没有。”
然而,就是这片南沙镇海边的蛮荒之地,尽管淤泥处处,人烟稀少,尽管举目所极都是烂石滩、烂石塘,在霍英东的眼中它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他看中的是南沙濒临珠江出海口的独特区位优势,倘在此开发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海陆交通枢纽及海内外客流、物流中心,其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正是基于此,全力开发南沙成为霍英东的桑榆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