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华人是经济上的暴发户、学术上的佼佼者、体坛上的弄潮儿、政治上的侏儒。
一英里走一百年
100多年前,骆家辉祖父从广东台山移居美国,在西雅图一富人家做佣人,这里距华盛顿州州长官邸不到1英里。1997年1月15日,骆家辉跨进这座官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骆家辉多次感叹,“就是这1英里,我们家花了100年才走完。这个旅程也只有在美国能够做到。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辛勤工作、责任感和家庭,每一天都指引着我前进。”
1850年前,在美华裔只有43人,随着“淘金热”的出现,华裔移民越来越多,1882年“排华法”限制华人来美,华裔人数有所减少。到了20世纪60年代,华裔人数有了很大的飞跃。根据2009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美华裔总人数为364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2%,是美国最大的亚裔群体。从职业来看,华裔主要从事医疗保健、餐饮服务、制造业、科学研究等行业。但不容忽视的是,华人中出现了部长、市长、众议员、参议员。有专家认为,华人在未来10年有望超越犹太裔,成为美国第三大少数族裔,在美国政坛的影响力也将随之增大。
尽管华人中出现了市长、众议员、参议员,但数据显示,华人担任公职的意愿并不强烈。从就业取向上看,82.4%的华人在私营部门工作,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仅为14.1%。
华人在美参政之路充满坎坷。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华人逐渐享有平等政治权利,政坛陆续出现华人身影。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华人人口的激增及其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的提升,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华人在政治选举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参政成果日益丰硕。
2009年是美国华裔参政闪亮的一年。奥巴马政府的华裔面孔有能源部长朱棣文、商务部长骆家辉、白宫内阁秘书卢沛宁、白宫公共联络部主任陈远美、国安部法律顾问方富宇。除赵美心成功当选国会众议员之外,纽约的刘醇逸成功当选该市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审计长。
2009年12月2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一致投票通过,同意任命洛杉矶资深劳工法律师朱美瑜为加州中区联邦法官。朱美瑜成了美国司法史上首位华裔女性联邦地区法官。
华人竞选联邦国会议员并获得成功是从具有200多年华人移民史的夏威夷起步。1959年夏威夷群岛建州后,邝友良当选联邦参议员直至1976年,成为第一位华人联邦参议员。1996年,吴振伟在俄勒冈州当选国会众议员至2006年。此外,还有两位混血华裔当选过国会议员,即莫苏珊于1990~1994年担任纽约第13区联邦众议员,李硕1990~1994年任夏威夷州联邦参议员。
华人竞选州政府公职
华人竞选州政府公职获得成功亦从夏威夷开始。1959年,李察臣当选为夏威夷州副州长,成为美国第一位华人副州长;1984年,吴仙标当选特拉华州副州长。1974年,余江月桂当选加州州务卿(至1994年),是美国本土时任美国政府最高级别的华裔民选官员;1990年,刘美莲当选内华达州州务卿。1996年,骆家辉在华盛顿州成功当选州长并连任至2004年,是第一位华人州长。上述情况显示,竞选州政府公职成功的并非在华人最为集聚的州。换言之,竞选成功并非依赖华人选票。
华人竞选州议员
华人竞选州议员获成功者较之华人竞选国会议员、州政府公职者要多得多。早期华人主要集中在夏威夷、加州、纽约州、得克萨斯州的大城市。众议员分区选举,华人在某些区可集中力量或与其他族裔联合选出本族裔的州议员。
有关资料显示,1946~2006年间担任州议员的华人有36人,其中70%是民主党人士。1936年邝友良当选夏威夷当地众议员。1946年美国大陆第一位华人州参议员邓悦宁在亚里桑那州竞选成功。之后的20多年间,先后有三位华人华裔新当选州议员。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人当选州议员者日渐增多,从数字看,70年代有四位华人新当选州议员,80和90年代分别有10多位华人新当选州议员,2004年全国大选中有七位华人新当选或连任州众议员。华人候选人在华裔或亚裔聚集的选区参加州议员竞选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华裔在州一级参政实力明显增强,这为华人向更高层次参政进军打下基础。
华人竞选市议员、市长
始于20世纪50年代,谭福善当选夏威夷毛伊市市议员并于1954年担任市长。1954年,邓达明当选亚里桑那州皮欧瑞亚市市议员,成为美国本土第一位华人市议员;1978年,黄锦波当选加州塞里托斯市市长,成为美国本土第一位华人市长。20世纪80年代以前,华人当选市议员、市长者寥寥无几。80年代之后,华人市议员和市长日益增多。据统计,目前美国有中、小城市华人市长有50多人。
华人争取政治委任
所谓争取政治委任是指凭借与美国总统、执政党派或其它全国或地方性官员的密切关系,争取他们在权限范围内给自己委任政府职位。通过政治委任方式担任的职位分为三类,即联邦政府官员与专业委员、州政府官员与专业委员、市政府官员与专业委员。
华人通过政治委任方式进入美国政坛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陈香梅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中国难民救济署主席”,是第一位通过委任担任联邦政府职位的华人。有关资料显示,自陈香梅被委任开始到1992年,通过委任方式担任联邦政府官员与专业委员的华人有约80人。
1992年以后,华裔通过委任担任联邦政府官员与专业委员的人数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小布什2001年担任美国总统后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任命了75位华裔官员,包括但不限于劳工部长赵小兰、国防部副部长朱思九、农业副部长任筑山、房务管理部助理部长刘卖克、能源部原子废料局长严司台、劳工部财务部长莫天成、国务院巡回大使周启康、联邦检查官黄玉玲、商业部助理副部长吴旭淳和副助理部长黄继玲、教育部双语教育司副司长张曼君、劳工部第十区部长代表梁必明、劳工部第三区部长代表谭安祺、加州最高法院法官陈惠明。截至2006年1月,小布什公布任命了300位亚太裔公职,其中94位是须国会认可的高级官员。小布什任内,出现两位亚裔内阁部长,亚太裔声音开始直接达到美国政府最高层,史无前例。
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当地政治需要三个条件。首先是外部条件,即主流社会提供给华人参政的外部环境,包括平等对待外来族裔的传统与法律。其次是内部条件,即华人自身所具有的融入主流社会的条件,包括教育背景、文化素质、经济基础等。最后是华人有主动融入、参政的需求和意愿,有入乡随俗的姿态及和谐发展的观念。(楚墨)
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