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约记者 沈秋莎
在欧美的文化中,13这个数字颇不吉利。在美国高耸的大楼里,他们甚至用12A来代替13这个不祥的数字。而就是在13年前的9月11日,基地组织恐怖分子驾驶两架劫持的飞机冲入并摧毁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造成2700多人死亡。此后,由于发展商、州政府、保险公司之间的异议,世贸中心的私人开发商与业主久久未能达成协议,导致世贸遗址的重建工作进展缓慢。
历时13年的施工,今年11月3日,新建成的纽约世贸中心一号大楼正式重新对公众开放。没有任何庆祝仪式,当天早晨,出版业巨头康泰·纳士(Conde Nast) 的首批170名员工悄无声息地进入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开始工作。
美国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的执行董事帕特里克·弗耶(Patrick Foye)说:“纽约天际线再次完整。”他说,世贸中心为“构想、建筑、盛名和可持续性”诠释了新的意义,这栋具有特殊意义的大楼开业,也意味曼哈顿下城正向“24小时×7天”的商业模式转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美国最安全的办公楼”
纽约世贸中心一号大楼是是迄今为止美国以及西半球最高的建筑物,它在原世贸中心双子楼遗址上拔地而起,楼层高度达1776英尺(541.3米),其中包括大楼最上部的一个高约408英尺(122.4米)的螺旋尖顶。除了不可一世的高度,建筑商还对纽约世贸中心一号大楼砸以重金,身价不菲,工程总耗资39亿美元。而整个重建工程自2006年4月27日开工以来,更是精雕玉琢,耗时8年终于建成,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高大上”。
除了靓丽的外观,大楼的安全性也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大楼的总建筑师T.J. Gottesdiener则表示,相比起原来的设计,高楼用钢筋混凝土包起来的新理念,令其坚不可摧,能从最大程度上保护其不惧恐怖袭击的滋扰。建筑内所有的电梯、楼梯间、灭火装置以及电路管线均被一个约6米厚的空心混凝土装置保护起来。楼梯间也同样采用加宽的设计,即使意外发生,消防员也能够以最快速度疏散大楼的工作人员。T.J. Gottesdiener说,911以后,建筑师跟消防局、警察局和建筑官员通力合作,挖空心思地确保大楼的安全性,同时也向世界各大城市学习建筑上的新技术。帕特里克·弗耶则称纽约世贸中心一号大楼是“美国最安全的办公大楼”。
总设计师T.J. Gottesdiener风趣地说,如果他的儿子在世贸中心一号大楼工作,他也会毫无顾虑地支持他。
第一批进驻世贸中心一号楼的康泰·纳士国际出版集团总共有2300名员工,分布在24楼。他们中的大多数员工难掩兴奋之情,并表示对大楼的安全性完全没有顾虑。在此工作的玛丽安娜·凯西(MaryAnne·Cacey)对记者说,尽管在2001年时,这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悲剧,但现在人们又能重新回来工作,对美国来说也是好事一桩,她为能够在这栋楼里工作感到非常自豪。
CMS 视频联营公司(CMS Video Associates)的奥斯丁·帕克(Austin·Parker)则说道:“这里还是很安全的,至少我的感觉如此。”
在曼哈顿下城从事金融工作的李雪枫告诉记者,她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世贸中心,二号、三号、五号和六号大楼仍在施工,已落成的大厦周边则每天都有部队、警察和保安站岗,感觉很安全。
而在世贸七号大楼工作的纽约律师陈芝媛(Jenny Chan)则对记者表示,大厦的安保措施严格,所有访客和租客只能在许可范围内活动,即使员工要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也要到大厦指定地点使用,以减少爆炸事故的发生。
康泰·纳士 国际出版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汤森德(Charles Townsend)则在搬进大楼的当天表示:“对曼哈顿下城来说,这是了不起的一天;对纽约市来说,这是美好的一天;对康泰·纳士 国际出版集团来说,更是伟大的一天。”
金融商圈一去难返
世贸遗址区域近年来欣欣向荣,有超过6万个居民在此扎根、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量是911前的3倍。即使在华尔街和各大办公楼关门打烊后,街上的餐馆和商店依灯火通明,照旧营业。
受到周边商业繁荣的照拂,迄今为止,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六成的办公面积已经成功招租。在新世贸中心大楼设立办公室的有康泰·纳仕国际出版集团、美国政府总务管理局、万通集团旗下的中国中心和一个广告公司以及投资和娱乐公司等。其中,美国政府总务管理局租赁了27.5万平方英尺,而中国中心的租赁面积达19.1万平方英尺。
它的租赁价格也处在全球办公楼租赁市场的上游,以63楼为界,以下的楼层,每平方英尺69美元,以上的楼层,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则高达80至100美元,甚至更高。
新入住的康泰·纳仕国际出版集团为这个曼哈顿下城带来了一抹时尚的色彩,其客户包括《纽约客》(New Yorker)、《时尚》(Vogue)、《名利场》(Vanity Fair)等,到2015年年初,他们还会有超过3000名的员工陆续进场。而时尚杂志GQ则排队等着下一波进驻。但入住新世贸大楼的租客中鲜有金融公司身影,亦或是这些在金融行业叱咤风云的天之骄子对911的阴影仍挥之不去。
安妮曾在原世贸中心工作,她对记者说,911那天向来健康的女儿突然发起了高烧,致使她不得不请假在家照看女儿,她也因此逃过一劫,但她的许
多同事都不幸在恐怖袭击中遇难,随着轰然倒塌的大楼而葬身火海。她对记者说,她的女儿是守护她的天使,但如果她的公司要重新迁回世贸中心,她将选择辞职,因为世贸中心是她心中驱之不去的梦魇。
恐怖袭击之后,心碎一地的金融机构大多都迁址去了曼哈顿中城,其中包括菲茨杰拉德(Cantor Fitzgerald)、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和法兴银行等。而一起迁出的不只是金融机构,其商业合作伙伴,譬如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和媒体也跟着去了中城安家落户。所以,曼哈顿下城为911付出的惨痛代价,并不仅限于痛失某些金融机构,而是整个金融商圈的流失。这并不是在下城多开几家24小时营业的餐馆就能够弥补回来的。兴旺发达的餐饮行业和拥挤的人潮并不能完全抹平911之殇,整个商业圈的建立和恢复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当然,在商圈完全恢复前租入,也不失为一种投资良策。
纽约商业地产公司卡西迪·特里(Cassidy Turley)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新世贸中心所在的曼哈顿下城的商业地产供应量连续第7个月下滑,下城商业地产每平方英尺平均报价比整个纽约曼哈顿岛的平均报价要少18美元,因此,分析人士指出,曼哈顿下城的商业地产依旧处于“打折季”。
期待再续辉煌
尽管世贸中心一号大楼在恐怖袭击的13年后,浴火重生,已落成的七号楼、四号楼和一号楼也开始全面招租,但是目前40%的空置率仍不容小觑。经纪公司高力国际(brokerage Colliers International)的三州地区总裁(tri-state regional president)迈克尔·科恩(Michael Cohen)声称,世贸中心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数年里,它将面临房地产租赁市场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世贸新楼落成的同时,也意味着向纽约房地产租赁市场投放了240万平方英尺的待租空间,而随着市区金融机构的萎缩,曼哈顿的空置办公室的面积已超过600万平方英尺,如此大批量办公楼的投放,无疑会对纽约市商业租赁市场的激烈竞争雪上加霜。市场已经供大于求,而供求关系的结果会最终反映在空置率的走向上。
诚然,对于新落成的世贸大厦的租赁前景,虽有担忧的声音,但也不乏持乐观态度的业内人士。负责世贸遗址重建的世贸中心物业有限公司(World Trade Center Properties LLC)总裁约翰·利伯(John Lieber)则表示,能够重建此地,让他充满成就感。他预计,当施工中的建筑围栏放下的那刻,即全面建成之时,将会吸引更多寻租企业的目光。
在世贸7号大楼45层工作的纽约律师陈芝媛则对记者说,他们那栋楼已经全部租满,其中,33层的租客来自中国中心。从她的办公室往远处眺望,大西洋,自由女神尽收眼底,如此美景岂可辜负,满租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