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波
为什么120年之前的1894年7月25日爆发了甲午战争,最终中国输给了日本?今天我们一般的推论,是说日本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国家转型,社会转型,从前近代农耕社会转向了工业文明,而中国恰恰没有很好地完成这样社会跟国家的转型。大家都会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日本能够做,中国人做不到,中国人难道比日本人弱吗?当然完全不是。我的思考在于,中国的天朝国家这种意识,可简单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太强大了,而且我们不要把传统文化都看成正面的东西,这里面其实有很多负面的东西。
在近代西方势力进入到东方之前,尽管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已告诉中国人,世界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不愿意认同这样一种地理感觉,仍觉得我是天下的中心,周边都是我的属国,都是蒙受中华文化的恩惠,然后不断向我朝贡。因为中国周边有几个比较铁杆的朝贡国,如越南、朝鲜、琉球。日本早年也来中国朝贡,但在隋朝的时候,开始平等地向中国学习。虽然中国人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原先的东亚国际秩序,在近代西方人进来之前一直未被打破,可实际上已在慢慢瓦解,而中国人一直沉醉在这个梦里。所以中国人在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败给了英、法后,也只是觉得他们不过“坚船利炮”而已,实在要学西洋,学那么一点点很表面的东西也就可以了。
不过,要说中国没有一点社会转型,也是不客观的。其中有个大工程,就是洋务运动。后来在日本人的刺激之下,有过戊戌变法,都没有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满清一直不肯认同西方文明是先进文明,这种先进性不在于它的奇技淫巧,而是内在的制度、思想、观念、意识。这一点,日本人认识到了。中国的传统太强大,天朝意识太顽固,所以从来不愿接受从思想观念意识到法制体系这一套,洋务运动只在表面上模仿,江南制造局开始造兵舰,造一些现代机械,但从来没有在制度观念意识上有过任何想要改革的努力。即便硬件或硬实力上也很有限。上海七浦路市场后面有条铁马路,以前有个铁马路菜场,原来就是铁道,在1876年由英国人花钱买了这块土地,从现在的七浦路服装市场那边开始,一直到吴淞口建了一条铁路,主要运送货物。当时被中国人认为破坏了风水,把我们老祖宗的根给动摇了。硬要说这个东西很可怕,是不祥之物,而且在铁轨上照样走路,这边鸣笛,他也不怕,结果撞死了人。事情弄得沸沸扬扬,迫使当时的上海道台花了很多银洋,从英国人手里买下这条铁路,拆掉了。
在日本,从1630年前后直到1854年佩里将军率领舰队打开日本国门为止,日本有过两百多年远比我国清代严密的锁国时期。中国虽然在明朝、清朝都有海禁,但没有这样彻底把整个国家都封闭起来。因为在这之前,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日本,那时大航海时代刚开启不久,西方文明还没有像19世纪那么厉害,但德川幕府已感觉到了这可能动摇他的统治,所以就把这些传教士全都驱逐出去,不准日本跟外国做贸易。不仅外国人不能在日本登陆,也不允许任何日本人到外面去。不仅如此,还不允许已经到了外国的居住五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就怕把西方的坏影响带过来。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佩里将军率领的东印度洋舰队两次到了日本。第一次是1853年,当时日本人说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你第二年再来吧。然后佩里将军次年1月又赶到日本,要求日本打开国门,跟美国做贸易,希望日本开放几个港口。日本人答应了。为什么会答应?因为日本人已经知道1839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中国人败给了英国,到1842年签订了江宁条约。这么大的一个帝国,本来是日本人膜拜的对象,居然输给西方。可见西方是非常厉害的,就不敢贸然跟西方打仗,就答应开放。过了若干年,到1858年陆陆续续又跟英国、法国、俄国、荷兰几个西方列强签订了通商条约,日本国门开始慢慢打开。
我们现在经常会讲明治维新,而上述情形都发生在明治之前,可见,明治之前日本已打开了国门,为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江户最高部门里设立了一些西洋情报所,把外国的信息汇集过来。
日本从中国接受了很多东西,但日本人说,至少有两个东西没传过去:太监、科举制度。日本没有太监制度。朝鲜、越南都有科举,但日本没有。科举起先还有很多先进性,但到后来弊病越来越明显。科举,成了中国抗拒近代教育制度的坚强力量,而日本对西洋文明的引进,不只是一些坚船利炮表面的硬件,而从软件做起,从思想观念制度开始,这是最主要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要树立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新制度,是社会转型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日本当时开始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因为没有阻力,很快就建立各种各样的学校。当年中国人也在通过这种方式办新学,洋人办了教会学校,可是没有人愿意去念,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根本不愿意去,这类学校的毕业文凭得不到认同。日本没有科举制度,所以很早就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而且一开始就是义务教育。然后从军队开始改革,建立现代警察制度,现代卫生制度,接着就开始办报纸、杂志。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一场真正有规模的启蒙思想运动,而日本第一次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明治初期,在1871年、1872年时就掀起了一场非常广泛的具有民众基础的思想启蒙运动。福泽谕吉是当年日本最大的启蒙思想家,他在江户末年就有机会三次到美国与欧洲,看到西洋的先进文明,开始写书介绍西洋文明。按照西洋文明论的看法,他就觉得西洋国家、欧美国家是文明圈,然后像非洲、当年的澳大利亚属于野蛮圈,没有开化,中国和日本则处于野蛮和文明之间,如果你不发展有可能堕入到野蛮世界里去。向日本人宣传这样的东西,当然不止他一个人。还有一批从西洋留学回来的人。那时日本人的识字率已比较高,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之概略》当时卖了六十万册,而那时日本人口才四千多万。
福泽谕吉提出脱亚,脱到哪里去?当然就是入欧了,离开东方,进入西方的体系。
他的立意是,日本应与朝鲜、中国划清界限,做一个切割,要让西方人明白日本跟中国、朝鲜不一样,日本正在文明开化,在不断进步。福泽谕吉写了一篇“脱亚论”,表示日本要单独前进,以后对待中国、朝鲜的态度也要像西方列强对待他们的态度一样,不把他们作为合作对象。这个意识后来也成了日本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一场民权运动,民众起来了,要求自由民主。然后要求什么?有两个标志,就是西方国家的国会,宪法,日本要学到西洋,首先必须要有个现代国家的基本框架。1889年第一部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为明治宪法颁布,第二年日本开设国会,近代国家就这样慢慢起来了。
日本人早年跟西洋签订的条约,跟中国人与西方签订的条约一样,都是不平等条约。日本人也很天真,1871年,刚刚进入明治没几年的时候,就派了一个庞大的团,一大批当时的社会精英要跟西方人去谈,要修改不平等条约。西方文明的传播是以武力为背景,没有足够的武力,西方人理都不理,结果这个团在外面转了两年多,不平等条约一个都没有修改。但这次出去,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这批社会精英在两年多里考察了欧美国家的方方面面,回国以后写了六大卷考察记。这就使得明治政府的最高领袖,已有了现代意识。
当然,日本近代化的转型是非常不彻底的,比如国家神道的建立,对天皇的效忠,武士道的被恶意利用便是最突出的问题。这使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
(本文据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在2014上海书展启真文化讲堂“解读日本近代史”上的演讲节录整理,未经作者审阅。标题为编者所拟。)
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