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万鹏
本周四,腾讯控股(00700,HK)以123.50港元报收,按照93.42亿的总股本计算,总市值高达11538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总市值超过1万亿港元的6只股票之一。而10年之前,腾讯控股上市时,总市值不足70亿港元,10年时间,市值增长超百倍。
上市后一度破发
2004年6月,腾讯控股在香港发售新股,招股价下限为2.77港元,上限为3.70港元。原计划面向散户的零售部分发行份额为10%,但由于认购踊跃,获得158倍的超额认购,而启动回拨机制,将零售部分认购比例提高至50%,并以3.70港元的上限定价。
2004年6月16日,腾讯控股正式挂牌上市,当日以4.375港元开盘,较发行价高出18.24%,最高上涨至4.625港元,但收盘时仅有4.15港元,较发行价上涨12.16%。此后20多个交易日,该股基本呈现单边下跌的走势。当年7月15日,腾讯控股下跌2.65%,报收3.657港元,上市不到一个月,便跌破发行价;7月26日,该股大跌4.26%,以全天最低价3.375港元报收,创出上市后的新低。此后,其股价继续低位整理,直至当年9月下旬,才走出破发的阴影,开启了持续上涨的大牛市行情。
净利润10年增47倍
总市值大增185倍
2004年,腾讯控股上市时,总市值仅有62.19亿港元,本周四,其市值规模已超过11538亿港元,市值增长超过185倍。其股价大幅上涨主要源于业绩的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腾讯控股营业额为7.3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22亿元。到了2013年,公司营业额增长81倍,达到604.37亿元,净利润增长47.30倍,达到155.63亿元。
从2004年上市到2014年初,腾讯控股股本并未出现大的扩张:上市时总股本为16.808亿股,2014年初为18.6亿股。因此,从每股收益的变化能够更为直接地感受到腾讯业绩的大幅增长。2003年至2005年,腾讯控股每股收益分别为0.24元(人民币)、0.29元和0.27元,而2006年开始跨越式增长,达到0.60元。2006年全年,该股都在10港元之上运行,年底更是站在了20港元之上。
2007年,腾讯控股每股收益达到0.88元,较2006年的增幅有所放缓,股价在牛市氛围的烘托下,最高上涨至72.80港元。但在随后的金融风暴中,5个月股价一度腰斩,跌至最低34港元。不过,作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即时通讯企业,腾讯控股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明显冲击,反而实现了业绩的再度飞跃。2008年,腾讯控股实现营业收入71.55亿元,实现净利润28.1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7.24%和79.56%,每股收益则由2007年的0.88元,增长至1.55元。
从2009年3月份开始,腾讯控股股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仅用了不到1年,便从50港元之下,跃升至150港元上方。2010年初,腾讯控股公布的2009年年报显示,其每股收益再度大增84.52%,达到2.86元。
入选恒指成就蓝筹梦
回顾腾讯控股的蓝筹之路,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2008年5月,香港恒指服务有限公司宣布,将腾讯控股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成为首个入选香港重要成分股指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该消息公布当日腾讯控股上涨5.59%,达到57.6港元。当时,腾讯控股占恒生指数的比重为0.92%。目前,腾讯在恒生指数中所占的权重已经超过4%,成为第五大权重股。入选恒生指数,使腾讯控股获得了更多的机构关注,估值水平也获得了大幅提升。以2010年初为例,腾讯控股按照2009年业绩计算的市盈率已明显超过40倍。2014年初最高峰时,腾讯控股市盈率达到60倍左右。
2014年3月,腾讯控股公布了上市后最大的一次股本扩张计划,拟将1股拆分为5股。该计划将每手入场费由5万多港元降至仅1万多港元。该消息一度引起市场的热烈争议,反对者认为,腾讯控股开始运用财技,是公司走下坡路的表现,而过去不少蓝筹股在拆股后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不过,尽管该消息公布后该股一度下跌逾20%,但在拆股之后,其股价持续坚挺,稳步上扬。以昨日最新价计算,其复权价再度逼近600港元关口,重回历史高点。
可以预计的是,在新经济时代,小企鹅的蓝筹之路还将走得更远、更宽广。
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