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德源梦在绿色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9日 20:46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李敏康 通讯员 迟诚报道

  仲夏的一天,香港九龙,香格里拉大酒店一间小会议室里。

  陈德源,一位“传说”中的港式专栏作家、国际大企业家、中国的绿色梦想家,就这样闪进了《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视线。

  在与记者对话时,他全神贯注,目光坚定,偶尔身体前倾,探着头,以便听得更加清楚;时不时还会向记者反问和征询一些信息,谦虚中显露着谨慎。

  眼前的陈德源气定神闲,你很难想象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他创建的“嘉汉林业”所经历的一切。但是通过他蹩脚的国语,通过他辅助交流的纸和笔,却清晰地让人感觉到了他内心的激情和梦想,一如他几十年来的真实自我。

  “不安分”的3次转型

  陈德源迄今经历了3次人生的选择,3次选择在当时都不被人看好,甚至都让人觉得实在有些“荒谬”。

  1978年,陈德源从香港浸会学院社会学系毕业,进入了香港政府。

  陈德源当时主要负责社区工作,他觉得那时是一个新的社区文化建立的关键时期。

  年轻、活力、耐心、亲和力,这些做社区工作的关键要素陈德源一应俱备。工作很快进入状态,陈德源颇受上司赏识。

  4年之后,就在大家认为他政途光明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开。

  1980年,陈德源弃政从商。

  从一个既稳定体面的政府官员到一个“餐馆”的打工仔,陈德源只用了一夜时间。

  这个“餐馆”是当时香港赫赫有名的珍宝海鲜坊。它的董事长是澳门首富、“赌王”何鸿燊,总经理是曾经的华人首富、“钻石大王”郑裕彤。在这样的两个人物手下当差,没有点真本事是吃不开的。当时陈德源的职位是公司首席行政主任,4年间,他把酒店管理得井井有条,个人均收入增长了近10倍。

  由一介书生到成为颇受两个商界“王”牌人物器重的职业经理人,陈德源证明了自己。那一年,他不过28岁。

  又一次看得见、摸得着的光明前途就在眼前,陈德源却第二次选择离开。

  香港商界两大“王”牌人物的挽留没有让陈德源动摇,而陈德源的理由则更显得虚无缥缈——想去搞清楚什么是现代化。

  上世纪80年代初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灯光璀璨,透射着这个刚刚崛起的“亚洲四小龙”的繁华和活力。

  “怎么找钱?怎么用钱?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资本市场到了该发力的时候了。”陈德源分析市场的思维方式也很有社会学的味道。

  融资,这在当时,即便是在香港也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行业。但陈德源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最前沿,这个领域一定有着市场最敏感最细致又最重要的信息和资源。于是,他与人合资创办项目融资顾问公司,开始涉足金融。

  陈德源的第一笔生意就是为兴建深圳富临酒店融资3900万美元,从中赚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20万美元。

  在他看来,融资和做社区工作有着最为关键的共同点——“沟通与信任”。

  如何吸引国外银行家在中国投资?带老外看中国的大上海、北京城里最繁华的地区,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外目瞪口呆。这是通常的做法。

  前两次转行,陈德源都没有做长,他只当是一种经历。第三次,却成了他终身的事业。

  1994年,他在广东河源承包了一片荒山,开始了大规模的营林造林,这被看作是中国民间资本进入林业生态建设的第一枪。相信,陈德源这一“敢为天下之先”的举动在岁月的年轮中正等待着历史的放大镜……

  陈德源认为,工业迅猛发展是好事儿,可是否能够持续性发展迟早要成为一个大问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可能没有穷尽。森林,是人类向大自然最方便攫取的资源,而用人工林替代天然林满足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一定是大的发展方向。

  在当时,这个理念即便听起来有那么几分道理,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太超前了。很多人不理解,觉得陈德源简直是疯了傻了,花那么多钱去买荒地、种下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长大的树?

  陈德源仍然“一意孤行”。

  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长期以来森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冲击着中国决策层的神经。终于,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随之包括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也在全国陆续实施。

  陈德源在中国的筑绿行动要比举国林业六大工程的启动早了四五年。

  从1994年种下第一棵树开始,陈德源已经成为筑绿中国的典型人物,有媒体称他为“民间投资林业第一人”。

  3次一意孤行,3次不为人理解、甚至被看做近乎“疯狂”的人生选择,最终让曾经怀疑他的人恍然大悟:原来他早就想到了。

  少年时代的家族传奇

  “班禅喇嘛是干什么的啊?”、“给你爷爷都写了什么啊”、“让我看看,让我看看”。

  陈德源仍然记得小时候他向小伙伴们炫耀着,大家围着他,争前恐后抢着看他手中“宝贝”的场景。

  那是一份西藏宗教领袖亲自写给陈德源爷爷的感谢信。对于那一代在香港出生和成长的孩子们来说,那封信的每一个字都充满着神话般的诱惑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几次炫耀之后,陈德源将那封亲笔信弄丢了,这成了陈德源至今念念不忘的遗憾。

  除了这封信,陈德源还有很多其他香港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宝贝,如水貂皮的帽子,手工制作的藏袍……这些物件以及附着其上的故事,都在陈德源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小伙伴们眼中的陈德源一家充满了传奇色彩。

  然而,陈德源爷爷给这个家族带来的传奇还远不至此。

  陈德源的爷爷是香港第三代,供职于一家美国洋行。

  在陈德源看来,爷爷是香港早期的金融及贸易从业者,更是一个痴情者。他带着自己心爱的女子从香港私奔到了中国西北,并扎根在那里,再也没有离开过。陈德源爷爷这一超乎寻常的举动将陈家的传奇演绎到了极致。

  陈德源小的时候家庭贫困,但他喜欢读书,10岁左右时已经读完了《孙中山》和《成吉思汗》。陈德源说,当初吸引着他的就是那种英雄式的传奇。

  陈德源的母亲是宁波人,母亲的家族在当时的旧上海也曾显赫一时。

  有着这么多的牵连,儿时的陈德源对内地充满了好奇便显得顺理成章。内地到底如西北般苍凉,还是西域那般神秘,还是上海滩那样繁华,又为什么会涌现出孙中山、成吉思汗这样的英雄历史人物?这些经历在引发他思考的同时,也在骨子里注入了很深的内地情结。

  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并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对内地充满了好感。很多人认为1967年的香港暴乱是受到内地“文革”的影响,而且香港经济崛起之后,大量内地人的涌入给香港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陈德源说,他正是在这些社会问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人对内地才又重新亲近起来。很多人回乡探亲,也开始在内地做生意。

  也正是这个时候,陈德源意识到该回到内地做些什么了。

  绿色梦想缘起于鹰直上云霄

  斑点猫头鹰是美国西北部地区的神圣标志。很久以来,在这些地区,伐木者将穿着高高的筒靴将200年以上的大树砍倒,从山上滚下去,装进大大的卡车。这里,还常常可以闻到木头清新的味道,看见焚烧原木木屑的炊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认为斑点猫头鹰能反映超过1000年以上的森林是否健康,并于1990年斑点猫头鹰被列入美国濒危动物名单,同时,人们意识到不仅仅是保护和恢复斑点猫头鹰种群的问题,而是保护这一地区古老的道格拉斯冷杉、红杉和西部铁杉森林以及其他上百种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大问题。终于在1994年,克林顿政府正式出台并实施“西北森林法则”,限制这一地区的森林采伐,保护斑点猫头鹰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这就是发生美国、而全世界生态保护界耳熟能详的猫头鹰的故事。

  为了保护一个种鸟,而封育了一整片森林!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颇有代表性的美国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大洋彼岸的陈德源。至今讲起这个故事,陈德源仍然若有所思。

  “当时我就相信,这样的举措会在全世界愈来愈普遍寻常。”这个故事更加激化了陈德源内心的生态情结,他认为生态保护的问题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可是,如果森林都被保护起来了,那么人们用的木头从哪来呢?

  人工林!陈德源意识到,人工林将要担当主力的时代即将到来。

  突如其来的行业洗牌和行业转型对陈德源的刺激很大。就在很多林业企业老板觉得难为“无米之炊”而准备转行时,他却兴奋地意识到,投资林业的机会来了!

  对于种树,很多人一时接受不了,林子都是天然的,只有庄稼才需要去种!

  陈德源说,没错,就是要像经营农田一样去经营林地,林业经营者要从手拿油锯只会砍树的“ 猎人”变成会经营的“农夫”。

  1994年,陈德源选择在广东省河源市当起了种树的“农夫”。

  他在河源市林业局的协助下,承包了当地的一片荒山,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

  陈德源随即成立了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并于199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1996年,随着嘉汉的第一棵树苗在河源入土,陈德源的筑绿大业也正式在中国大地铺开。16年来,陈德源领导着嘉汉在广东、广西、江西、江苏等地营造、管理及合作人工林面积已超过80万公顷。

  那些年,雷州半岛已经陆续种植了很多桉树,但当时桉树的利用却只有一种,就是造纸。桉树能不能有其他的用途呢?有人和他说,用桉树造出的纸品质如何如何好,陈德源不以为然:就算造纸最好的原料是桉树,但桉树最好的利用是不是造纸呢?

  对于林业,陈德源承认自己是个门外汉。可是不懂也有好处,会有新的想法。他一直在琢磨,林业发展的领域应该更加宽广。

  陈德源内心的不安分因子又开始跳动。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和使用国家。在马来西亚,科龙木是一种热带雨林,也是制作集装箱的主要原材料,但是在1997年之后,马来西亚全面禁伐科龙木,对当时的中国集装箱业造成严重影响。

  这给了陈德源灵感,桉树能不能作为科龙木的替代材料,用来制作集装箱呢?

  当时在巴西、澳大利亚等地已经开始了桉树用途的研究,陈德源把很多国外发展桉树产业的实例讲给国内的林业专家看,很多人觉得国外的经验在中国行不通。于是陈德源决定自己开始桉树多样化利用的产业研究和实践。

  2008年,嘉汉几千万美元专门投资兴建了以桉树为原料的人造板厂。陈德源的桉树另类实践开始大面积推广,经过多年的科研和实践,桉树的利用越来越多元化,其价值也因不用的利用方式而不同。

  给树动的脑子远不止此。他觉得,中国的树种资源丰富,关于树种的研究也很多,中国的人工林种植面积全世界第一,但对人工林的应用和产品输出方面研究得还很不够。这是林业产业化发展慢的主要原因。

  中国林业的下一步发展要更多地利用资本和金融的力量。陈德源认为,在这方面,外国的金融市场比中国成熟很多,他们能利用的基本工具有很多。陈德源以林业碳汇举例,他认为这是未来资本市场一个发展的重点。“从这个角度看林业,可以延伸出很多投资工具,把生态功能转变成金融化碳权,实现林业生态功能金融化,林业发展就会拓展出另一片广阔天地。”

  正因为对中国林业的发展前景有信心,所以,即便嘉汉林业正在困境中,但这并没有丝毫影响陈德源发展林业产业,追逐绿色梦想的豪情从未改变。

  管仲连与生态文明

  曾经很多个晚上,在香港电台的电波中,你能听到陈德源的声音。只是此时他的姓名,已经变成“管仲连”。

  管仲连,一个听起来就很有历史感和智慧感的名字。这3个字最先面世是在香港信报,1993年到1999年,以这个名字署名的专栏文章每天都和读者见面。

  管仲连是陈德源的笔名,取自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鲁仲连,管仲是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名相,主张大胆改革;鲁仲连则为战国齐人,擅长排解纠纷,纵横国际,异中求同,调节矛盾。前者擅于内政,后者善于外交,而管仲连这个笔名寓兼具两者才能之意。

  1993年陈德源的生意遇到了挫折。陈德源给自己取名管仲连这个笔名,并以此名义在香港信报上发表专栏文章。管仲连要以此痛定思痛,重整旗鼓,立志当好这个双面角色。

  管仲连最开始的文章大多是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希望能给从商者一些借鉴。后来管先生的笔墨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古今中外无所不谈,文章的风格也更加感性、风趣,深受读者喜爱,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陈德源坦言,管仲连交的朋友比陈德源交的朋友还多。

  两个名字,两种身份,相比之下,陈德源更喜欢管仲连,不是因为别人的崇拜,而是“管仲连比陈德源更贴近内心真实的自我。”

  在香港这样一个演艺界偶像富集之地,一个非专业作家竟然靠文字拥有一批“粉丝”,实在让人好奇。

  在陈德源看来,这就是文化和思想的力量。

  他说,金融的力量比工业的力量大,而思想的力量最大。“科学是头脑,文化就是心脏,做生意是四肢。如果科技没有文化作为底蕴,科学就有可能变成非人科学。”

  也正因如此,陈德源的绿色追梦“迷”上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一个文化人的绿色生态情结恰恰和生态文明相切合,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向心力的作用下,陈德源为传播和倡导生态文明慷慨解囊,诠释着一位普通中国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切实担当。

  2011年8月,陈德源亲自出席了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德源杯全国绿色动漫大赛颁奖典礼。获奖的漫画中,陈德源最喜欢其中的一组共有4幅的漫画,第一幅是茂密的森林,第二幅是森林被全部砍伐之后的荒芜,第三幅是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第四幅是城市在森林中,高楼被绿树包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陈德源认为这是一个辩证又科学可持续的理想模式,城市化不能拒绝绿色化,而绿色化更不能排斥城市化,保护与发展同时进行,相辅相成。

  陈德源一直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这样的文化伦理需要一个载体去承载,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全产业链正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所以,下半辈子,我仍然要通过打造丰满而完美的林业全产业链来致力我的绿色梦想。”

  陈德源,志在中国绿色,梦在绿色中国!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我国海军与海监渔政今日在东海演习维权
  • 体育NBA季前赛-三巨头三节51分热火大胜活塞
  • 娱乐台湾电视台播出淫魔富少不雅照遭处罚
  • 财经消息称日化巨头将对洗发水洗衣粉提价10%
  • 科技摩托罗拉移动每况愈下:吞噬谷歌利润
  • 博客官员名片特殊作用 朝鲜的幸福家庭
  • 读书高瞻远瞩:邓小平给中国领导人十忠告
  • 教育揭秘富二代教育问题:贵族式留守儿童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
  • 健康宫颈癌和性生活有关吗 五招轻松瘦腰
  • 女性巴黎时装周十大最美秀场 最潮老头秀时尚
  • 尚品享满目秋色的童话豪宅 特别版车型盘点
  • 星座测试你熟女吗 漫画:12星座御姐控
  • 收藏保姆设局盗雇主玉镯 90件元青花瓷展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