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征
11月2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乘坐的专机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
8个月前的3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空降”重庆出任重庆市委书记。面对极其复杂的局面,以张德江为“班长”的重庆市委实现了重庆社会大局的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在11月举行的十八大上,治渝颇见成效的张德江当选为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后,他在渝的时间就开始倒计时。
1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受中央委派,在重庆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宣布了中央关于重庆市委书记调整的决定:张德江同志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孙政才同志兼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短短8个月时间,张德江到底给重庆带来了怎样的改变,重庆未来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扭转危局
从2012年2月开始,重庆爆发的王立军事件、薄谷开来事件和薄熙来严重违纪事件,震惊了全世界。重庆这座年轻的直辖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外商在彷徨,投资进展放慢,内资也在观望,重庆能够走出困境吗?
事实上,在今年2月王立军事件爆发之后,重庆招商引资等方面就立竿见影遭遇到了极大的冲击。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今年9月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一些该签的项目推迟放缓了,一些要开工的项目也推迟了。”而在这些该签的项目中,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三星[微博]项目最终落户西安。本来乐观的招商形势,一下掉到了冰点。面对严峻的招商形势,重庆从上到下都陷入了迷茫。此时,入主重庆主持大局的张德江采取了“非常措施”。
黄奇帆介绍说:“当时张德江书记知道了这个情况,在各种事务都极其繁忙的时候,也专门挤出时间,只要有重要的外商过来,他都要进行接见,并且向外商强调重庆的招商引资政策不会改变,未来还会更好。”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的张德江在3月底到4月份,高频度地会见了包括惠普[微博]、香港九龙仓等大型企业的高层,而且主管国资、工业的副总理张德江还积极发挥影响力,推进央企投资重庆。仅仅在5月16日举行的重庆市与中央企业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上,数十家央企就与重庆签订了高达3000多亿元的投资。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最大规模的企业集中签约,重庆市高层颇为激动地说,“在重庆发展的关键时刻,30家央企与重庆签订了72个项目的合作协议,中央的鼎力支持,更显得弥足珍贵。”
正是在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动下,重庆走出了招商阴霾,经济“逆势而上”。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重庆的GDP增长13.8%,增速位列全国第二,西部第一。对于在困境中却能够取得如此成绩,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坦言:“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措施,尤其是3月中旬张德江书记到重庆主持工作后,中央稳经济、稳增长、稳进出口、稳投资的措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同时国资、民资和外资三大动力同时发力,最终实现了1~9月,央企在渝新增投资396亿元人民币,外资新增投资6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多,民营企业的法人数量增长超过20%,居全国第一。重庆今年经济的发展二、三季度好于一季度,逆势向好。”
稳健施政
“不折腾!”11月21日,重庆市社科院企业所所长王秀模对本报记者说:“德江书记在重庆期间,注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又系统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科学思路。”
张德江在入主重庆初期,积极推动招商的同时,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在6月举行的重庆第四次党代会上重提富民兴渝。张德江在重庆第四次党代会上,对过去5年调整经济结构、城乡统筹、加强民主执政等成绩做出了客观评价。但是,他也强调:“过去5年的成绩,是直辖以来前10年工作的承继、延续和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非常英明!”
而在客观评价前任成绩之时,张德江还把2002年贺国强担任重庆市委书记时期提出的富民兴渝主张进行了深化,提出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无疑张德江再度提出的“富民兴渝”是建立在历任市委主要领导的定调之上,既注重了重庆尚不富裕的现实,也注重了政策的延续性。正如其在报告中所言,“富民兴渝”是直辖以来丰富实践的凝炼和升华。
而在提出了务实的总任务之外,张德江还系统性地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对症下药。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曾维伦对记者表示:“目前,在张德江书记推动下,‘重庆学习论坛’已经举行了4期,分别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强市。”据悉,“重庆学习论坛”是由张德江亲自倡议,并亲自主持了每一期学习论坛,邀请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等知名学者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进行理论讲解。而在理论讲解之外,张德江十分注重将这些真知灼见贯彻到实践中。例如在“重庆学习论坛”第一期新型工业化讲座之后,重庆又迅速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并出台了“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之后,确立了做大做强工业是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重庆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数据显示,尽管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在笔记本电脑等产业强势拉动下,重庆工业仍拿出漂亮成绩单。今年1~10月,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3%,比全国高出6.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二位。
继任者挑战
8个月时间,张德江扭转重庆经济下滑危局之际,由于重庆自身底子薄的原因,其继任者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张德江说:“重庆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富民兴渝。”事实上,富民兴渝的任务并不轻松。十八大期间,张德江曾表示:“2011年,重庆的GDP总量超过1万亿元,按照GDP总量来算,重庆只排到全国第23位。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重庆以17179元人民币位列第11名,仍然低于2019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他甚至颇为直接地说:“我认为根本没有‘重庆模式’!”
事实上,在薄熙来主政期间,重庆发展模式引发了诸多关注,而在地方政府层面也欣欣然陶醉于经济的高速发展。2011年7月,在重庆市委三届九次会议上作出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按照这一决定的提法,重庆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比2007年5月重庆市委提出的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整整提前了5年。2007年5月,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在党代会上做了《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关专家认为,提出“重庆到2015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过于强调快,没有切合实际,地方政府由此形成了大量的债务。而在张德江主政之后,对于地方债务问题进行了专门调研,并且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不切合实际的全面小康目标。今年6月举行的重庆第四次党代会上,重庆市提出了2017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即使是调整了小康目标的实现年限,对于继任者孙政才而言也需要在未来5年付出艰辛的努力。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城乡间、地区间差异极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的难度远远大于沿海地区。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一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农民人均纯收入8339元;“两翼”(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农民人均纯收入5793元。显然,“一圈”与“两翼”的农民人均收入差别都极大。这种情况下,精通农业又曾经主掌农业部的孙政才在面对富民兴渝挑战的同时或许会有足够施展能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