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亲历都江堰 映秀“生命线”(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6日 12:07 中国产经新闻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一些从汶川出来的灾民还在赶路,当他们听到前方已经封路的消息后,不得不停步,转身又朝着映秀镇外的帐篷区走去。那里有灾民救护中心和广州军区的野战医院。从映秀废区中救出来的伤员都要先由现场的医务人员打上点滴,然后再由七八个战士抬着跑到这个野战医院。赶得上直升飞机的重伤员就运往成都,赶不上的就只能在这个简单的医院进行处理。 一位从汶川过来的灾民张凤英介绍了汶川那边的情况。她说,今天从汶川那边出来了上千人,这些人大多是汶川桃关工业园的,没有吃的和喝的,是途中遇到的解放军给我吃的和喝的,但是没有水了,给的是啤酒。说着,她向记者晃晃手中的啤酒。 月亮已经出现在天边,我们也要找地方进行第一次野外露营。在志愿者的协调下,我们住进了部队的帐篷。战士们对我们非常热情,今天晚上他们部队改善生活,要煮土豆和烧土豆,这些平时我们想都不想的东西在这里成了美味佳肴,禁不住战士们的热情,我们也每人两个煮土豆。 从连队指导员那里了解到,他们是在3·14事件后进入藏区执行任务的,汶川地震之后接到命令调到这里,徒步进入映秀,抢修道路。 我们与60多名战士挤在一个帐篷里,在12点之前,我们还能睡着,但是到了下半夜,地上的潮气起来了,我们的裤子都湿了。夜间有两次余震,但是已经非常疲劳的战士们没人理会,都在抓紧时间休息,很显然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早上天刚蒙蒙亮,灾民们再次背起了行李继续赶路。我们在起来之后去那还没有完全熄灭的篝火旁把衣服烤干,再与连队指导员简单的话别之后,便踏上了归程。 归程的路 本报特派汶川南线记者 张万武 雷海超报道 5月17日清晨,我们踏上了返回都江堰的路上。由于16日的道路抢修到了绕过山体的位置以及我们的体力已经恢复,今天的路我们走得比较快。在绕过前面的山体时,记者看到了16日徒步进入映秀的“铁军”某部正在做早饭。这里没有帐篷,战士们只是随便地找了一个地方就睡下了。看着这些战士,记者感触颇多,耳边还回响着昨天一位“铁军”战士的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时我们不上谁上啊!” 16日经过的那片塌方区受余震的影响,道路更加艰险,还有的小路已经荡然无存,现在的路是前天经过的人们踩出来的。 一路上我们看到战士们带着工具和给养迅速通过塌陷地区,战士们健步如飞。在这样的一个地带,别说是负重前进,就是徒步都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可我们的战士为了能够抢时间去救援,置自身安危于不顾,迅速向映秀赶路。 又来到了那个90度的陡坡,所幸的是下面前往渡口的路已经贯通。16日余震又把清理出来的道路掩埋。我们只好从塌方下来的泥土岩石上通过。由于这个地方泥土含水量较大,道路异常泥泞和湿滑,基本上是连爬带滑通过。在我们通过之后,工兵封路开始爆破,把上面的不稳定的岩石和泥土震落下来以确保通行安全。 在渡口,好多的部队在这里安营扎寨,这里也成为了前往映秀的中转站。在这里,记者惊喜地发现了一些大型的设备和部队的专用车辆。在询问这里的战士后得知,从这里到都江堰的公路已经打通了。 记者站在一个较高的土堆上,回望那条去往映秀的路。此时,道路两边的修路部队只差三四公里,但就是这三四公里的距离施工难度非常大,这是一整片的山体塌陷区。估计这条通往映秀的“生命线”将在17日下午打通。 记者步行来到了临时渡口排队等候,在渡口,灾民们有序地排队乘船,而且让老人和孩子先行。据一位值班的特警说,16日这里的人很多,排队的有近300人,虽然大家都很疲劳了,但是乘船秩序很好。记者看到这些特警还把周边的环境清理了一下。 由于今天从映秀出来的路已被封锁,所以在记者乘船离开这里时,排队的灾民不是很多。登上了部队的冲锋舟,从水路返回紫坪镇。在船上,记者看到江面上有很多的漂浮物,有搭建房子的木料,也有一些电器如冰箱、冰柜、洗衣机等。我们的冲锋舟小心翼翼地避开漂浮物向前开进。 16日看到路过的那个山体塌方,还是一片平静,可就在我们的船行驶出狭谷时,山体再次塌方,粉尘弥漫了整个峡谷。再从紫坪铺水库的临时渡口爬上这个救援营地后,我们搭车到都江堰,然后打车前往成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