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PwC与中国市场发展并驾齐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 17:53  《国际融资》

  专访普华永道中国区主管合伙人

  作为普华永道中国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先生对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国际会计制度和股票发行的政策法规等尤为熟识,在上市工作方面有多年的专业经验、并曾担当过超过十个上市项目的负责合伙人,包括H、N、B股及中国概念股在香港挂牌上市和在美国NYSE及NASDAQ交易所挂牌上市。在他领导下的普华永道中国,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并驾齐驱,在专业服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普华永道中国跻身普华永道全球各国/地区公司规模排名第五位。我们惊叹普华永道的发展速度,更愿意探究普华永道缘何成为中国市场最值得信赖的专业服务公司之一,也更希望从林怡仲先生这里获得对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的深层思考,以及对中国资本市场现行表现的真知灼见。为此,《国际融资》杂志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国际融资》记者 李路阳 齐芳

  记者:林先生,您能否谈谈普华永道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发展历史?近年来,普华永道在中国快速发展,得益于什么?

  林怡仲:早在1902年和1906年,普华永道就分别在香港和上海开展会计及审计业务,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改革开放后,普华永道1978年在中国成立分支机构。2007年,普华永道成功地帮助32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总额超过2540亿人民币,这些被服务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在香港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普华永道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最具规模的专业服务机构,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共拥有员工9000人,其中包括接近370名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的规模已跻身普华永道全球各国机构第五位。就市场份额、经验深度以及覆盖地域等多方面而言,普华永道在中国大陆、香港均居业内领先地位。普华永道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共设立了12家办事处,分布在北京、重庆、大连、广州、香港、澳门、青岛、上海、深圳、苏州、天津和西安。凭借跨行业的长达百余年的商业经验,以及我们对于世界各国政策环境的了解和深刻理解,我们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咨询服务。普华永道通过提供审计、税务及咨询服务,在中国市场建立起良好的信用,为客户及股东的价值提升不断提供专业服务。

  普华永道全球机构成员网络目前分布在15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专业人员已超过14万6千名,是全球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在中国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得益于普华永道全球网络的优势,我们可以在普华永道全球机构范围内分享专业思维成果、行业经验和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为客户制定应对变化与挑战的新方案,并提供实用性的意见。我们不仅具备深厚的行业知识及广博的专业技能,更对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的本土市场的商业环境有透彻的认识。普华永道致力于与客户忠诚合作,提供解决方案,协助客户应付千变万化的商业环境所带来的挑战。普华永道已连续6年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排名首位。这应当是对普华永道在中国的专业服务最有说服力的评价。

  记者:您认为普华永道对中国市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林怡仲:首先,普华永道具备丰富的中国市场经验,对中国的监管环境亦有透彻的理解,在帮助客户进入中国市场和进一步拓展业务方面实力雄厚。自普华永道进入中国市场后,我们一直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国企改革,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普华永道最主要的贡献领域之一。今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继续为中国公司介绍国际会计准则及管理实践,帮助他们进行重组、海外上市,最终达到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竞争对手同台竞技。

  第二,是为中国市场源源不断地培训出一批又一批世界级的会计师,满足了中国对优秀专业人才的急切需求。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年,每年在中国招聘约2000名毕业生,并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财务专业人员。在未来5年,普华永道中国的人数每年将以10%左右的迅速增长。每年我们会为200至300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的普华永道员工提供海外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全球经验,将全球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带回中国,更好地为中国市场服务。截至目前,普华永道全球网络已在中国投资了两亿美元,并将继续投资5000万到1亿美元。

  除此之外,普华永道还为中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提供了专业咨询服务,同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提供预算与财务规划咨询、内部控制咨询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专业服务。

  另外,普华永道还是积极的企业公民。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普华永道全球机构成员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共募集了1150多万元人民币的善款,其中约600万来自普华永道中国的合伙人和员工。我们还组织志愿者前往四川江油灾区,将筹集的救灾物资直接送到第一线,解决当地孩子上学和住宿的问题。

  记者:林先生,您如何看待美国次贷风暴可能引发的全球经济深层危机?您觉得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危机?

  林怡仲: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明显,次贷风暴已经给美国、欧洲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欧美经济衰退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最近两周,美国两家给楼宇提供贷款的金融公司明确表示拥有总额近6万亿美元的借贷。从会计制度角度看,有6万亿美元的资产,同时也就有6万亿美元的负债。但是这两家公司的资本金加起来还不足1000亿美元,也就900亿左右。如果把借给别人的钱拿回来,再去买资产的话,我要说明的是这所谓的资产就是把钱借给别人,那么,借给别人的钱可以作为应收账款,这后面的资产叠加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就构成了很大压力。如果叠加10%,就是6000亿。在市场大跌的时候,低资本金结构会对整个系统形成巨大的压力。我讲得如此细致就是想说明,此次次贷危机是值得中国重视的,在今后中国金融机构改革进程中,在制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和资本金的标准时,中国应该借鉴此次次贷危机的教训。一定不要出现你拥有100元的资产,却只有1元资本金的情况。资本金所占比例10%比较好。当然,我现在这么说,可能有人会认为有些马后炮的味道,但是你注意浏览所有报纸报道,尤其是海外报纸上的权威说法,你会看到建议资本金控制在10%是一种共识。

  那么,如何来看待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呢?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后近一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过程,其中有一大部分推动力,是源自中国企业把自己生产的东西卖给海外市场赚取利润,出口贸易的活跃,使大家的生活慢慢地变富裕了,从而拉动了内需。由于近两年的内需越来越强劲,外需放缓对中国的影响也就不如过去那么明显。如果在5年前,海外市场不要中国20%的出口产品的话,那就会引发相当大的问题。现在,虽然中国对外需的依赖性小了一些,但是,目前受次贷的影响形成的市场格局,对中国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外出口赚不到那么多钱了;另外,此次危机造成美元目前仍有继续贬值的压力,而中国一些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外币资产,包括我们的外汇储备又都是以美元、或者美国方面的资产为主。据报道,我们的外汇储备除了一部分购买美国政府债券,还购买了一些美国金融机构的商业债券,美元贬值,会对这些资产产生一些风险。

  总的来说,对于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剧烈震荡,我认为,就好比生病总归是要治疗处理,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治?能否治好?需要多长时间治好?如果病入膏肓,治疗的结果只是一个短期的回光返照,治标不治本,那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但是从目前看,还没有这样百分之百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出台。作为中国政府,要解决此次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长远的战略格局去思考,着眼于中国的这些金融机构是否能持续发展。这样搞出来的方法才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察觉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派出专人对主要依赖于海外贸易的沿海地区进行视察。我相信,中国政府现在已经开始考虑一系列政策,去帮助这些企业持续发展,顶住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的压力。当然,这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平衡各方面的要求,以保证我们的海外贸易稳定的发展,不会出现太大的下跌。

  记者:目前中国股市持续走跌,有报道称比越南股市还糟,在全球股市中表现最差。您觉得这与被次贷危机拖累的全球经济下滑是否有直接的关系?

  林怡仲:这当然是与全球经济有直接关系的。买卖股票除了受到经济的基本因素影响外,还有一点就是受到对整个大环境、对市场的信心的影响。前几年中国资本市场低迷的时候,大家很悲观,经历了2007年大涨大跌的股市后,现在大家又在观望,股票缩水,导致很多人都觉得还是尽量持有现金为好。当年全球股市上升时,我们是全球股票市场中表现最好的,尤其是前两年,美国股市也在上涨,但中国股市比美国股市上涨幅度更大。全球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不好,由于当初中国沪深股市比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上涨幅度大,所以现在下跌幅度也比欧美、香港市场更厉害。我觉得这还是很正常的。股市这样继续下跌的话,什么时候才能见底,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事情,我觉得大家应该多做一些研究工作,分析一下哪些企业从长远看是好的,特别是大型企业,过一两个月后去买他们的股票,即便它再跌10%,但总还是要上升的。无论怎样,大家对中国的经济都有一种认同,即中国经济会有持续性的增长,而且这个增长会比欧美市场的表现好。本来我们对中国2008年GDP增长的预计是11%,现在就已经达到了10%。退一步说,在很多人认为次贷危机是世界末日的情况下,即使2008年中国GDP增长下跌到8%,中国也还是比欧美市场强很多。我要说的是,信心问题还是很复杂的,从数据上看可以很理性,但是如何对市场有信心,还是源自人们对于市场的看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