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王晓阳
对两则新闻表现出的态度差异,反映了中石油的某种态度。
先是6月28日、29日,国内媒体纷纷转载一则消息: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公布2008年全球市值500强企业排行榜。美国埃克森美孚稳居冠军宝座,中石油摘得亚军头衔。
10天之后,“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公布,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的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成为获奖的10个项目之一。这是中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最高奖,两年举行一届,在2006年的首次评奖中,中石油的西气东输工程、新疆石西油田获奖。
中石油高层对世界500强第2名的消息并没有太多感慨,倒是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4年间共20个大奖中独得3项,表现出非常欣慰。
走向多元化的中国,来自民间的声音日益增长。网络上有过一次调查,说到中石油,公众普遍的反映是:垄断,暴利。
民意至关重要,而民意也会在变化中发展。
提供石油这个黑色的“工业血液”,是中石油的职责;垄断与利润,则具有复杂的历史、体制因素,非个体因素所能左右。将中石油的形象与垄断挂钩,并不十分公平。
很多人不知道,中石油的企业宗旨是“奉献能源,创造和谐”。更是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宗旨之下,中石油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展开我们的视野,了解中石油的纵深处,其实可以发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中石油:一家充满绿色信念的公司。
具有绿色信念的公司,必然获得尊重。中石油是这样的公司吗?
公众和企业对环保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某些意外事故,往往会加快这一进程。
2005年,中石油被刺痛了。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这一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
与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的天然气井喷事故相比,吉林石化的事故看上去要小一些:开县事故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是6000余万元,人员伤亡则严重许多,243人死亡、两千多人住院治疗。
开县事件被作为一次“案件”,于2004年9月开庭审理,6名被告重大责任事故罪罪名成立,被分别被判刑3至6年不等。吉林事件则作为一次“事故”,未进行法院层面的审理,而是由调查小组出面,对12人人进行了处分。两件事情对中石油高层职位的影响也有微妙差异。
但是,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界、环保界对吉林石化事故的重视更甚一些。此事故导致松花江流域大面积、长距离遭受污染。
石油行业生产流程的特殊性、复杂性,导致石油行业容易发生因安全生产事故引起的事故性环境污染。对此,公众并不愿意表示理解。
11•13事件,刺痛了中石油的神经,成为中石油环保工作加速的契机。与整个国家的环保节拍相比,中石油要快很多。
刚开始,对环保的理解是直观简单的:避免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后来逐步认识到,应该从源头减少排放,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然后发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最好的办法是物质的循环利用;到后来,企业公民的思想逐渐成熟,企业的生产融入当地生态系统,环保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价值观。
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绿意渐浓的变化,折射着环保理念的成熟。
1.浅绿:在哪里设防
11•13事故发生后,补救工作从亡羊补牢开始。中石油投资了29亿元。
各个下属公司排查环境风险和污染隐患,进行公司环境污染三级防控体系建设,防控工程迅速推进。到2007年6月,三级防控设施基本建成,已具备防控突发环境事件能力。力争“即使发生灾难性事故,也能确保把污水锁在厂内”。
从亡羊补牢开始的“设防”,是以积极态度进行的,其方式则是被动的防御。这样的防御不能使中石油满足。
覆水难收。污染一旦造成,挽救起来,困难重重。最好的办法是“水不覆地”。
当时,国际国内已有共识:清洁生产作为一种从源头削减污染的新观念被国内外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从根本上防治污染产生的办法。
国内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可谓参差不齐,总体来说,是上层比底层重视。1994年末,中国已成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随后,北京、上海、山东、内蒙古等11个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地方清洁生产中心。行业方面,成立了石化、化学、冶金和飞机制造等4个工业行业清洁生产中心。4个行业中,石油石化占了一半。
2003年元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
此法律实施之初,多数企业未予重视。因为该法是促进法,而不是强制性法律。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果有污染排放不达标,食品安全不达标等行为发生,需要借用相关的环境法、食品卫生安全法律追究责任。
中石油等央企充当了清洁生产的推动者。2003年7月,中石油召开“清洁生产工作会议”,率先提出“开展创建绿色基层队(站)、车间(装置)活动”。2004年,中石油等6家中央企业就根据国务院的指示,联合发起“关于中央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倡议”。
2006年3月,中石油发布“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提出了“环境优先、清洁发展”的理念。
2006年7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14家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
2006年8月17日,中石油召开了第一次节能工作会议。
特别是进入2007年,以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为组长的“中国石油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宣告成立,旨在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进而推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很多减排典型也同时产生。
在大庆,每一口井的占地面积都是严格的20米×10米,这个大小也就刚够放上一台抽油机外加一点工人的操作空间。这样能尽量少占用土地,尽量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玉普的建议下,一场关于“贡献观”的大讨论率先在大庆油田展开,大庆人以此转变观念,从“我为祖国献石油”到“节能减排做贡献”。自2000年以来,累计投入环保的资金就达28.2亿元。在施工过程中,大庆油田的每一口井都必须做防渗处理,各钻井队都要对生产生活排污池、通道、泥浆罐等使用防渗塑料布,避免油污渗入地下,施工完成后这些油污都将被统一固化处理掉,“目标就是不让一滴油落在土地上”。
2006年10月,中石油辽阳石化N2O减排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评审,成为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重点项目。2007年11月30日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第36次会议上正式注册为CDM项目。
地处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油田公司,2005年建设了回收放空天然气工程,回收放空天然气达到2.7亿多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了近28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公司还在1.3万千瓦以上功率的发电机上安装了12台22吨以上的余热锅炉和(1台3.8万千瓦)的蒸汽发电机,充分利用余热发电,年节约天然气超过1亿立方米。一批回收放空天然气工程和余热发电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环境。
碧峰峡是四川的一个风景区,也是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一个重要探区。2004年以来,在碧峰峡非核心景区钻井3年,没有发生一例环保事故,目前,完钻和正钻的5口井均实现无噪音污染、无粉尘排放和无水污染的“三无”绿色钻井。泥浆循环使用和废水全部处理利用,使景区惟一的河流看不到一滴油污和一丝污水。
中石油建立了一整套节能减排技术投资决策体系,将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是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007年底,中石油安全环保部总经理贺荣芳终于可以比较欣慰地拿出工作总结:整个集团公司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和石油类排放量分别为2.73万吨和1215吨,分别比去年削减4.4%和13.2%。本年度共有195套装置、采油厂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方案2780个⋯⋯
按照中石油集团的计划,“十一五”期间安排100亿元节能专项资金,用于重点节能节水项目实施。同时计划投资121.5亿元,实施415项减排项目,以落实“十大减排工程”,确保实现污染减排指标实现全面下降。
节能减排,通过精细化管理,不但能挖掘出节能减排的潜力,而且带来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管理升级,促进了全方位的系统挖潜,为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最明显的是用水。2006年以来,中石油新鲜水用量连年保持负增长,已累积实现节能量376万吨标煤,节水15860万立方米,分别完成“十一五”的56.97%和62.2%。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节能减排都能在短期内转化为效益。但节能减排有助于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石油认为,应当算一笔账,即社会效益账和企业形象账。节能减排本身是企业面向世界竞争的绿色通行卡,打造的是综合竞争实力。
2. 中绿:循环经济
减少废物排放量,只做减法的话,终究潜力有限,能让废物利用,让物质循环起来,才是更大的空间。
节能减排上升到循环经济,是一种必然。
2005年秋,中石油向下属公司发放了《循环经济宣传手册》。《手册》中收集的5个循环经济案例是:辽河油田绿色修井技术、大庆石化总厂化工厂ABS/SAN装置清洁生产、锦州石化分公司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新疆油田采出水处理回用和大庆石油管理局粉煤灰利用——现在来看这些案例,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也是初级阶段,关注点停留在企业的一些具体项目上。
我们更应该从发展阶段的角度去评价这个手册。毕竟,在循环经济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手册》就提出了集团公司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4个重要部分,即总结为24个字:立足生态设计、着力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并且,《手册》指出,所有员工、供应商和承包商都有责任维护集团公司对健康、安全和环境作出的承诺。这一思想,已经与西方大大国家的能源公司接近。
到2007年的时候,中石油选择的三个循环经济试点就是以分公司整体为单位了:冀东油田、大连石化、兰州石化。这3个单位各有重点,兰州石化是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冀东油田的目标是建设绿色油田,大连石化则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没有可参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如何建设不是很明确,3个试点企业开始艰难的探索。到目前,水循环利用和水污染源控制已经趋于成熟。
中国城市的缺水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地方政府规定,新上工业项目用水必须交纳高额的增容费。即便你有钱,用大笔资金购买淡水,这样的做法,恐怕也只能引起公众的反感。
在日益严峻的“水荒”面前,中石油认为,不应该加入到对城市有限的水资源的抢夺中去,要求企业利用还水淡化、中水回用等手段自己解决问题。
2003年7月,中国最大的一套利用膜分离技术进行海水淡化的装置,在大连石化开工建设。另外,一套利用城市废水改造后回用于锅炉补水的工程也建设起来。以前,大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要交纳排污费,才能把处理过的水排放;现在,二级水卖给大连石化,市政方面非常高兴。
另外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例子,是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的一座花园般的生态石油岛,位于渤海辽东湾。利用岛上自产的天然气发电,利用海水淡化装置生产淡水,发电机组排出的余热回收再利用⋯⋯没有一点外来能源,没有一滴外来淡水,却能够每天生产近50吨原油、5万立方米天然气。被业内专家称作海洋石油陆地化开采的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