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非”成了中国股市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和压力,证监会为了控制“大小非”,推出可交换债券,但市场反应冷淡,由此产生了对可交换债券的三个疑问。
文| 《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可交换债券在中国市场还是一种较新的产品。对市场而言,它是一种控制大小非,引导人们长期投资的工具;对上市公司的股东而言,它是一种低息融资渠道;对投资者而言,它又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投资产品。可交换债券一身兼具多种功能,不同的人需要仔细衡量,慎重使用。
能不能控制大小非?
9月5日,中国证监会推出了《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被视为缓解大小非压力的一种新手段,但是市场并未对此作出积极反应,下跌趋势不改。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这项措施的不同解读,形成不同的预期。
宏源证券、英大证券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交换债券的出现对中国证券市场属于利好,对解决限售股流通问题有现实意义。证监会在相关文件中规定,可交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2个月后方可交换为预备交换的股票,这意味着推后了大非的实际减持时间,可以有效减缓大非解禁减持给市场造成的压力,平滑大非集中出逃给股价带来的波动。同时,通过转换价格和转换期间的设计,可控制转换股票的速度和规模,减缓集中减持的冲击。
与此相对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看好可交换债券。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说:“可交换债券是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问题,不能解决中国股市问题。”招商证券分析师王昌俊也认为,可交换债券控制大小非的效果不会太明显,它实际上只是时间上的差异而已,只会减缓对股票市场的冲击,它的出台也主要是为了稳定投资者信心。另外,可交换债券的高门槛已经将小非排除在外。
此外,“人们在讨论可交换债券控制大小非时,忽视了一个环节,就是可交换债券的市场发展如何,是不是会有很多人来参与这个市场。如果人们都积极参与到可交换债券市场的话,那无疑会对大小非起到抑制作用,因为股票一旦进行质押的话,在一年时间里它是没有办法流通的,那么曾经具有流通权的这些大小非就重新进入一个锁定。但是我们并不看好这个市场,一是大股东是否愿意以这种方式来获取资金,另一个是可交换债券最后换股的价格也决定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而如果定价太高,普通投资者不愿意参与,定价太低,大股东又不愿意。”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陈祥生这样对《小康?财智》记者说。
会不会有人愿意发行?
人们在了解可交换债券的过程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它和可转换债券大同小异。两者在条款设计上同样具有票面价格、利率、换股比例、发行期限、可回售条款、可赎回条款等要素,看上去是比较相似,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工具,可交换债券又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对于有融资需求的股东来说,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