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进阿姆河畔:探访能源新丝路源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18:16  中国石油报

  “国脉万里行•石油2008”特别报道⑩

  12月6日,星期六。这一天距离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项目投产通气的日子还有391天,总计9384个小时。大漠深处,4000余名中土员工正以争分夺秒的速度向既定目标前进。

  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位于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的巴格德雷合同作业区。这里就是正在建设中的中亚天然气管道的气源地,也是为西气东输二线这条国脉输送“血液”的心脏。

  奔向阿姆河

  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前往作业区,最快捷的交通方式是先乘飞机再转乘汽车,大约需要3个小时。从阿什哈巴德到土库曼纳巴德,再到巴格德雷作业区。如果单凭汽车去那里,需要10个小时。

  阿什哈巴德飞往土库曼纳巴德的航班一天三班,机票很便宜,对外国人是18美元。这让你能够最直观感受到油气资源丰富给旅行带来的实惠。

  位于世界上最为干旱的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和科佩特山交界处的首都阿什哈巴德,街头绿树成荫,楼宇林立,1948年10月这里曾经发生过10级大地震,将城市几乎完全摧毁,死亡16万人。如果不是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创造巨大的财富,很难想象,60年后的今天,这里还会成为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花园城市。

  从阿什哈巴德到土库曼纳巴德,飞行需要一个小时,人们还习惯称这里为“查尔朱”,是土库曼斯坦的第三大城市。“土库曼纳巴德”这个名字才改不久,虽然城市没有阿什哈巴德繁华,甚至可以说是朴素无华,但这里却是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城市。据《西域图志》记载,当时的“查尔朱”被称为“穆国”,在丝绸古道南、北、中三条主要线路上,是中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从敦煌出发经这里去波斯,或者从波斯经这里去敦煌。如今的城外,旧时的古城墙断壁残垣,依稀可见。阿姆河就从这个城市的边缘经过。

  阿姆河沿岸独特的地质构造,孕育了丰富的油气资源,特别是天然气的储量,已居世界第三位,使土库曼斯坦成为名副其实的“蓝金”之国。

  通往作业区,必先通过阿姆河上的一座浮桥。由于年久失修,很多栏杆都已经破损,桥面也很狭窄,但是这里却是土库曼斯坦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要道,每天有很多国际运输车辆要在狭窄的桥面上通过。百米之外,是一座100多年前修建的铁路桥。据说桥上没有一道焊口,目前仍在运营。

  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上大批建设物资和设备从国内运到土库曼斯坦后,要从这两个交通要道上经过,然后才能运到合同区作业现场。过桥后便是阿姆河右岸,在近1.8万平方公里的阿姆河右岸地区仅有法拉浦和阿姆达利亚两个火车站,目前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物资的重要中转货场。由于运输能力有限,项目建设物资和设备能否按时抵达现场,对建设者们而言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项目启动以来,这里已经转运了3200余节车皮的设备物资。

  深入沙漠腹地

  沙漠公路,蜿蜒曲折。越往深处,鲜有人家。道路难走,颠簸不平,阿姆河消失在远处的沙丘后面。

  阿姆河天然气项目的大本营——巴格德雷营地就居于其中。巴格德雷又称“幸福之地”,原本寂寞荒凉的这里,因为中国石油建设者的到来,名称才更贴切,从此萌发了生机,留下了奋进的足音。

  去年的8月29日,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亲自向中国石油颁发了“合同区勘探开发许可证”和“承包商许可证”。按照合同规定,土库曼斯坦每年将有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通过建设中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和国内的西气东输二线连接起来。届时,这里将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能源新丝路的气源基地。

  随着项目的启动,国内外高度关注。这是一个合作双赢的工程。对于土库曼斯坦而言,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可以进一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增长。这里还是中亚天然气管道的源头,因为有了它,作为“国脉”的西气东输二线从此有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据测算,3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3643万吨标准煤,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8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3万吨,减少烟尘排放66万吨,减少氮氧排放36万吨。可以预见,这些天然气到了中国,将使我们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今年8月29日,在胡锦涛主席和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的见证下,中土两国石油企业签署了进一步扩大天然气合作的有关协议,为项目如期实现增添了更大的信心。

  沙漠里的新坐标

  荒漠深处,公路消失的地方,一个占地3平方公里的建设工地,正在成为卡拉库姆沙漠地理的新坐标。一年之后,一座现代化的天然气处理厂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把合同区内萨曼杰佩气田的天然气注进中亚天然气管道,最终这些天然气将被送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千家万户。

  据介绍,从明年开始,这里将采用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植物种植技术,在工区、营地、公路和天然气处理厂附近,栽植树木,进行绿化,争取将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建设成绿色大气田,让气源基地成为沙漠里的新坐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直是中国石油前进的目标。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项目建设中的着力点。

  放眼望去,今年6月27日开工建设的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已经初现轮廓,打桩机铿锵有力,推土机轰鸣震耳,焊花飞溅,旌旗猎猎,上千名建设者们正在挥汗如雨,加紧施工。

  走在工地上,来自中国石油的员工笑称原以为到国外工作,日子会舒服自在,没想到土库曼斯坦这里真是十分艰苦。风沙来临时,遮天蔽日,晴天里一嘴沙,雨天里一身泥。夏季最热时地表温度能达到57摄氏度,还有毒蛇出没,冬季最冷时温度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里交通设施落后,物资缺乏,施工用物资要需很长时间才能运到工地。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中国石油的各路建设大军开始集结。从当初的几个人的项目小组到几十人的项目公司,今天已有中国石油9家单位和4000余名中土员工开始在项目上工作。据了解,从明年一季度开始,项目将进入关键和施工高峰期,那时整个工地将有近万名建设者在大漠里奔忙,场面宏伟壮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