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冰尧
关于法国大革命,有两幅油画成为经典:一幅是《自由引领人民》,一幅是《马拉之死》。这两幅画在后世已经完全脱离了艺术鉴赏范畴,成为代表着革命时代自由、民主意义的经典象征符号。
《自由引领人民》画面的主体为一个戴着弗里吉亚无边便帽的年轻女性,她的右手高高举起,手中握着的是一面红色、白色、蓝色三色相间的三色旗。她穿着一件黄色的连衣裙,袒露着双乳;她的左手里拿着的是一把带刺刀步兵枪,其身后是参与1830年七月革命的战士们。《马拉之死》则展示了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的马拉被持不同政见者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
显然,《自由引领人民》表现的是人民的觉醒,《马拉之死》则体现了革命者的艰辛。法国特有的革命传统让同样有着革命者情结的中国人由衷对那些攻占巴士底狱民众钦佩与崇拜。笔者也曾经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一个美丽的妇人在血雨腥风的战斗中敢于袒露自己,勇敢地参与到激情澎湃的革命当中,这些人就是英雄。
但是,这样的美好光环却被一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给打破了。1895年,勒庞写出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部作品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勒庞认为,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勒庞在文章中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揭示了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会做出常态下不可能有的行为。那么,无论是《自由引领人民》中袒露双乳的革命妇女,还是《马拉之死》中看不惯雅各宾派而刺杀其领导人的夏洛帝·柯黛,都是在“革命”的群体氛围中冲将出来的民众,其个人行为是在多数人暴政的环境中展示的“集体失智”。
这样的情境如今转移到我们的网络新媒体话语平台。因为网络社区聚集的社会群体具有异质性,其行为往往受到网络空间构建的公共领域“虚拟情境”的影响而做出诸多非理性行为。我们知道,在群体特质上与个体有着较为不同的特点。勒庞认为,群体更容易出现冲动、多变和急躁,也更易受暗示和轻信,在情绪上容易出现夸张、天真的表现,态度更为偏狭、专横和保守。而且,群体没有正确的推理能力,却形象化想象力极为丰富。
而这些特点就会在网络空间中构建出影响群体意见的一些负面因素。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对网络民主提出悲观论调。他指出,互联网从技术上开创了言论自由的新模式,却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多元民主;相反,很可能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所谓“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这些意见表达的特质与“集体无意识”有着密切关系。而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集体失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个体出现了失误,影响范围有限,但群体出现了意识偏差,就会造成社会动荡,甚至滋生反叛的孽芽。而一旦形成了多数人暴政,“自由”、“民主”就只是披在暴民身上的一件华丽外衣,有朝一日革命成功,这件衣服也就会被扔在脚下任意践踏。人们啊,你们一定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