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段铸 吴程涛 巫燕玲
“对赌”协议,我们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不过,这一次的输家很可能是资本老手——美林集团(下称“美林”)。
2009年2月13日,亚洲铝业集团主席邝汇珍表示,因为亚洲铝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AAH”)及其控股股东亚洲铝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AAI”,合称“亚铝”)负债率由2008年第二季度末的59.773%提高至2008年底的65.477%,为避免破产,公司将重组。
为降低负债率,2月16日,邝汇珍向美林等海外债权人发出要约,亚铝将分别以债券面值的27.5%与13.5%,“回购”AAH优先无担保债券和AAI实物支付债券(下称“PIK债券”)。对此,债权人回应称,亚铝的现金紧张和高负债率与公司运营无关,“我们不希望离开公司,尤其是我们相信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公司在2008年下半年整体环境那么差的情况下,资金流都为正。我们同时也相信新的铝板带业务将会很大地改善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最后,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铝挤压业务公司,亚铝将会极大受益于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国内需求量的提升。”
资本大鳄们这等的“低眉顺眼”、委曲求全,实属罕见。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在亚铝“回购”上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局”中:向左撕破脸皮,因为所持债券并没有境内资产作为担保和抵押,因而无法直接追索,且“新破产法”也并不适用于该事件;向右默许了邝汇珍的做法,美林在国内尚有十几家类似的债券持有案例。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一旦这些公司群起而效之,则美林中国危矣。
一线调查FIELD SURVEY
亚铝:美林们的“华容道”
昨日还曾同舟共济,今朝已经同床异梦。
“打个比方,我们借钱给他去买船,我们也可以享受乘船的权利。但在我们接近岸边时,他却把我们的眼睛蒙住,跟我们说船载不动要沉了,企图将我们一脚踢下船。”
3月25日,亚铝某海外债券持有人董事Mike(化名)终于打破沉默,以电子邮件就亚铝回购风波向《中国经营报》作出表态。这是2月13日该事件发生以来,国内媒体得到外资当事人正面答复的第一次。
Mike的表述中充满着隐喻。“借钱买船”是指2004年美林等债权人一手导演亚铝自港交所退市后,通过购买亚铝债券投资亚铝,以供后者扩大产能再次上市;“有乘船权利”则指债权人在亚铝上市后享有25%亚铝股权(经《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调查,美林等获得该部分股权仅需1美元),以便亚铝重新上市后退出,获得300%的高额收益;而“接近岸边”指的是Mike们投资的亚铝铝板带项目几近完成,上市只是时间问题;“蒙住眼睛”是亚铝拒绝债权人的实地调研,以企业假破产之名,行真重组的债券“回购”之实;“载不动要沉了”更为形象,亚铝单方面抛出回购要约,以债务危机为由,以破产清算相逼。
邝汇珍强调称,如果亚铝不能顺利实现回购,进而降低负债率继续获得银行贷款,公司将面临破产清盘,而债权人的损失将更加严重。确实,如果亚铝果真破产清盘,Mike和美林们将分别只能获得AAH债券和PIK债券面值的3.82%和0.06%,远低于亚铝重组方案所提的面值的27.5%与13.5%。
然而,作为持有80%亚铝PIK债券的三大债权人,美林(30.9%)、OCH-ZIFF资本管理集团(28.1%)和STARK基金(26.9%)同时拒绝了邝的“美意”:在他们看来,亚铝并无破产之虞;何况,亚铝一旦破产,邝本人将一无所有,但重组中,他却可以继续保有亚铝约35%的股权。
这一次,曾一手导演了亚铝作为内地企业港交所首例退市案的美林,要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如同亚铝模式,美林在内地投资的类似项目多达十几家,譬如山西联合镁业、爱康国宾、雷士照明、恒大地产,等等。深怕这些项目群起而效的美林,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不下船”。
亚铝退市 美林画饼
亚铝和美林们的这条“船”,一切始于2004年。
企业上市前通过“对赌协议”获得股权,然后低价出资协助企业上市,企业上市后将所获股权抛售获利,功成身退,是美林等国际知名投行最普遍的致富模式之一,而对于低价出手、高价收钱的技巧,业界俗称“资本杠杆”。
2004年,美林决定将这一“四两拨千斤”的模式“玩”到极致:先出资帮助一家上市企业实现私有化退市,然后通过包销债券支持企业产能扩张并获得认股权证,待企业实现产能扩张后,重新将该企业包装上市,一旦成功,投行将从中获得数倍高额回报。
在一场精密的“资本杠杆”设计中,美林相中了亚铝。彼时,1998年4月在港交所上市的亚铝,股价持续低迷。而原美林集团(亚太)有限公司兼并与收购部主管、亚洲企业融资部董事总经理戴凯宁认为,“亚铝的扩能计划并没有充分反映在股价上,企业价值被严重低估。”
戴所称的“扩能计划”是指亚铝工业城项目。2004年,邝汇珍决定将亚铝生产基地由南海移至肇庆,并计划投资42.36亿港元建设一个占地10000余亩的亚铝工业城。按邝之计划,工业城第二期实施后,2006年底,一个年产能达40万吨的全国第一大铝板带生产基地将横空出世。
这个计划如此诱人。邝汇珍将亚铝工业城铝板带项目定位为高端产品;而在2005年以前,国内高端铝板带产品始终为净进口。
良好的市场前景,较低的股价回购成本,亚铝的现状恰好契合了美林的“资本杠杆”要求。为此,美林主动向邝汇珍提出建议:借助亚铝股价低迷的机会,低成本回购二级市场股份,实现亚铝的私有化退市,待投资前景看好的铝板带生产线建成后,亚铝再重新申请上市,届时亚铝的股票价值肯定可以实现数倍增长。
邝汇珍接受了美林的建议。
在此过程中,为解决企业的私有化及扩产资金缺口,亚铝先后在新加坡发行了两笔企业债券。邝曾公开透露:2004年12月,亚铝首先在新加坡发行了4.5亿美元的企业债券,为期7年,年利率8%,其中5000万美元用于支付律师费和包销佣金,1亿美元用于偿还亚铝债务,剩余3亿美元则用于亚铝工业城铝板带项目。
2006年5月,为实现私有化融资,亚铝又发行了一笔PIK债券。这笔债券分为两部分:其中5.35亿美元部分,利率为12%,前三年不需以现金支付利息,而是将这三年的利息折合为约1.8亿美元的PIK债券,向投行发行,这部分的利率为14%,合计共7.2753亿美元。
邝汇珍曾透露,PIK债券的律师费和佣金高达60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被作为包销商的美林所得。这就意味着,美林通过“折合利息”,以5.35亿美元的资金就获得了7.2753亿美元的PIK债券和近6000万美元佣金。
随后,美林通过联合OCH-ZIFF资本管理集团和STARK基金,三家直接购买了亚铝80%的PIK债券。
2006年4月18日,亚铝通过港交所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股价过去两年表现一直疲软,亚铝决定退市。至此,美林完成了画“饼”造“船”的第一步,亚铝也因是内地赴港上市企业退市的第一例,而常被业界喻为资本杠杆运营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