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华:随着全球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显,化石能源的发展前景已越来越不被看好,绿色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风力发电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绿色能源技术。不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增强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亦或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风力发电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对象。中国企业积极进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主要是为了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和技术前沿的制高点,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优势。同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积极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家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时,积极争享相应的市场份额。
关于外资撤离中国风电项目的问题,我想分两方面解说。一是撤离的外资只是一部分,并非像有些人们说的那么严重。实际上有许多外资企业仍然在中国的风电市场中积极拼搏。例如全球领先的风电解决方案供应商维斯塔斯,2006年在中国只有60名员工,而到2009年底其员工将会超过3000人。中国已成为维斯塔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目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风电投资市场。
二是一些外资之所以要撤离,其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一些外资企业的主业本是房地产开发、环保机械产品、石油和天然气等,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主营业务受到冲击,通过出售风电企业或其股权等来换取资金,以缓解主营业务方面巨大的资金压力。2、由于市场变化的原因。随着当时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价格不断下跌,风电成本劣势进一步加大,风电行业达不到投资方的盈利预期,于是选择撤出。3、由于中国有关政策变化。尤其是从今年起增值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对外资企业的一些优惠取消。这与外资企业原来的投资预期有了出入,导致一些外资撤离。4、劳动力成本问题。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低于中国,有些外资企业做了新的选择。
外资的撤离,可能给有些风电企业带来短期的资金压力,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投资方的信心,进而加大风电企业在融资方面或者某些技术方面的困难。但是,它对于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目前中国投入风电行业的资金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风电行业也不是资金驱动型行业;同时,在技术方面,国内有关企业等掌握的技术已可基本满足行业的需求。
EEO:中国风资源的状况怎样?如何科学测量风资源开发潜能?中国风力发电的局限和优势。目前风电的经济效益怎样?
张安华:根据国家气象局和能源局的有关资料,中国陆上离地面10米高度风能总储量为43.5亿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量近3亿千瓦,在陆上离地面5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到8亿千瓦,风电开发潜力巨大。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风带区,一是“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地区。“三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成片风能资源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近200公里宽的区域,其离地面10米高度风能储量为37亿千瓦,占全国风能资源总储量的85%,风功率密度在200—300瓦 / 平方米以上。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市)沿海一线近海10公里宽的地带,其风能资源储量为2.3亿千瓦。中国东部沿海水深5米至20米的海域,按照陆上风能资源测算方法估测,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三倍。
目前,中国的风能资源评估资料相对来说还比较粗略,评估时没有有效考虑地形坡度、水体、沙漠、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自然地理条件,从而很难用它来科学做好风电的规划。同时,中国进行的风能资源普查和评估主要依靠现有气象站和测风塔的观测记录,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到的。受站点布局和测风塔位置等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西部地区站点稀疏,资源量的评估存在数据不完全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要科学测量和开发好风资源,必须解决好上述问题。
中国发展风电具有先天优势。中国陆地辽阔,海域宽广,地处多风气候带,风电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地方具有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资源条件。同时,中国的消费总量很大,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蕴涵的风电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具有广阔的风电发展前景。当然,中国在发展风电方面也存在很多局限性。根据全球标准,中国大约75%的陆上风资源属于二级和三级风力,属于中低级风速条件。同时,中国风能资源分布与电力负荷市场分布非常不均衡,对于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目前中国风力发电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盈有亏。有些风电企业由于从前期准备到基建、运行管理等都做得较好,加上政府的有关补贴和一些CDM的收入等,盈利状况较好。如华锐风电的投资人阚治东曾对媒体表示,他们在2004年、2005年投入的原始成本,在2006年、2007年时的分红中即收回。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谢长军曾介绍其赤峰新胜公司的年利润达三千余万元;并表示即使2012年以后没有了CDM收入,其每年的利润预计也可以达到两千余万元。当然,有许多风电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处于亏损状态中。并且,从整体情况看,亏损面要大于盈利面。
EEO:目前中国风电存在哪些发展瓶颈?处于怎样的技术水平?
张安华:目前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瓶颈主要有:
一、电网建设滞后。与风力发电相配套的电网建设明显滞后,是当前制约风电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上网电价偏低。由于有关管理方面的原因,目前风电项目招标电价和标杆电价并行,大部分招标项目的电价偏低,大体上1度电比国外平均水平低1至2欧分。一些地方的风电上网电价接近甚至低于火电电价水平。由于电价过低,迫使风电投资商反向挤压设备成本,造成不同程度的设备隐患。同时,由于电价过低,不利于企业积累资金进行长期建设投资和技术创新。价格因素如不引起重视,其影响将十分长远。
三、上网电价有欠公平。按照中国有关规定,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以上的风电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招标定价,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由地方政府核准定价;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大部分招标项目的电价较低,而地方核准的项目电价较高,市场竞争明显不公平。同时,上网电价中“同地不同价”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并且价差较大。如有一个省级电网的风电上网电价从每千瓦时0.382元到0.54元,1度电相差近0.16元。非常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中国不少风电场距离电网主线路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线路投资动辄要几亿元。为加快风电配套输出线路建设,国家出台了针对线路投资的优惠政策,每千瓦时加价0.03元。但因许多地区电力用户很少,使得优惠加价政策难以落实。
五、风电发电效率偏低。中国风电发电效率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有数据显示,中国风电机组的平均利用率在20%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在25%至30%之间。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风电设备特别是风机的质量不够稳定。
六、风机设计标准有待改进。中国设计风机的标准多是按照欧洲的设计标准来设计,有时难以适应中国的特殊环境。
七、风电技术基础薄弱。中国风电企业研发能力不强,风电技术及设备比较落后,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八、风电产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匮乏。
风电产业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人认为,风电技术比汽车技术还难;因为汽车技术是民用级的,而风电技术是航天级的。由于风电技术相当高端,尽管中国风机制造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核心技术的缺失始终都是行业发展的软肋。虽然中国政府要求风机制造的“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但是一般都把国产化率变成了风机零部件的本土供应化率,而非真正的国有知识产权化比率。为了维持自己的技术优势,一些进入中国风电市场的外资企业往往通过本土设厂、向供应商提供许可证和图纸的代工方法,提高风机制造的本土化比例,而核心的关键技术,中国企业无法掌握。因此,目前中国的风电技术仍处于由“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转向“自主创新”的初期阶段。需要努力的方面还相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