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企外迁腾地万亩 产业升级如箭在弦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2日 09:36 南方日报
近年来,珠三角生产成本逐步高涨,环保政策也愈来愈严厉,佛山一批传统产业企业正在抓紧外迁步伐。 昨日,佛山禅城区召开的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工作会议就透露,禅城陶瓷、针织、童服、不锈钢等四大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工作即将全面启动。 而在佛山传统产业外迁浪潮中,佛山最为知名的产业———陶瓷产业率先行动。去年以来,佛山提出未来陶瓷产业发展的目标将是:赶走污染、做强陶都。并提出了打造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 佛山陶瓷企业外迁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佛山又将如何妥善处理产业转移?如何发展中小企业?如何在广佛一体化中吸引高端人才?这些问题也到了亟待解决的关头。本报记者近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从今天起推出佛山发展沉思录,敬请垂注。 现状 建陶生产企业容身之地越压越小 佛山掀起产业调整风暴,列入搬迁或淘汰类别的建陶企业有221家,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关闭转移搬迁淘汰企业只有65家,其余企业要在2008年底基本完成搬迁淘汰任务,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搬迁淘汰任务。 根据佛山陶瓷产业调整的指导思想,佛山陶瓷企业外迁不是“产业适应性外迁”(即整个产业因生存环境不适应而全部迁离),而是“扩张性外迁”,迁移出去的只是产业长链条上的中端制造环节,而价值最高的研发和营销环节还会以“陶瓷总部基地”的形式留下来。 低端陶瓷生产环节坚决淘汰 佛山大规模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始于去年,整治对象是能耗高、污染大、不符合城市发展环境要求的陶瓷企业。坚决淘汰低端陶瓷生产环节,鼓励发展陶瓷装备制造业、高端陶瓷制造业、现代陶瓷服务业。 “我们的专项整治不是针对整个陶瓷产业,而是专门针对建筑陶瓷的生产环节;卫生洁具、工艺美术陶瓷、特种陶瓷等并没有列入整治的范围。”禅城区经贸局副局长沈树华特意澄清。 尽管陶瓷产业在佛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雄厚的现代产业基础,但受限于土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建筑陶瓷的生产环节在禅城越来越没有它的“容身之地”。 佛山市副市长李子甫日前指出,去年统计全市共299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列入扶优扶强类别的有22家,占7.36%;列入调整提升类别的有56家,占18.73%;列入淘汰转移类别的有221家,占73.91%。目前淘汰转移任务已完成30%。 扶优企业面临苛刻清洁生产标准 根据计划,此次整治工作中,留下来的企业必须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我们实施的不仅是清洁生产的国家标准,而是更加苛刻的禅城标准。”禅城区经贸局副局长沈树华说,相对而言,禅城标准要严格30%以上,“每立方米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国家标准是830毫克以内,而禅城标准是100毫克以下”。 根据《禅城区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位于南庄镇周围和“四路一河”(即佛开高速、佛山一环、季华路、南庄大道两侧和吉利河两岸)等重点区域,以及南庄镇以外范围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原则上予以搬迁或关闭;不过,对其中少数具有品牌效应、社会效益,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同时按要求投入污染治理和厂容厂貌改造的行业龙头企业,允许保留。 “如果在禅城区没有任何的生产环节,没有一条生产线,对陶瓷的研发也有一定的制约,因此我们还是想重点保留几家具有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的企业,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投入环保改造,通过整治改造后达到相关的环保标准。”沈树华坦言,纳入名单的是佛山陶瓷第一方阵中的企业。 ◎视点一 迁往内地,成本回到8年前? 陶瓷产业整治,受冲击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有关人士指出,近年来佛山陶瓷持续向外扩张的浪潮中,大批大型企业已成功完成国内市场布局,相对这些企业的自发行为而言,广大中小企业则是迫于重重压力,不得不走上迁移之路。 主动扩张: 名企数年前已谋划全国布点 外迁的一大原因是珠三角制造业成本飙升。 早在数年前,佛山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已看到这一趋势。5年前,以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陶瓷企业扩张就拉开了生产外迁的序幕,也吹响了佛山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市场占领更大份额、争夺霸主地位的号角。从那时开始,陶瓷名企纷纷在全国各大陶瓷产区进行布点、扩张。 有关人士指出,陶瓷名企的扩张一方面是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占领市场的企业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 有关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佛山外迁陶瓷企业已在东北、山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初步完成布局,占地达3万亩,而原有规模仅是1万余亩。仅大陶企投资形成的产能就达500亿元,加上从佛山转出去的100亿元,达600亿元之多。 在全国圈地建厂最多的佛山陶企“新中源”,其生产基地已全部成功转移到内地省份。东鹏、新明珠等陶企也在内地多个省份设立了生产基地。因此,此次佛山陶瓷产业整治风暴几乎对这些企业不会构成太大影响。 被动迁移: 中小企业希望成本回到10年前 面对日益高涨的成本,佛山陶瓷业有两个解决途径,一是拼命压缩成本,主要途径是到内地建厂;另一途径是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做升级换代产品。 2000年前后的时期,柴油每吨2000—3000元,现在已是6000元;煤,那时每吨600—700元,现在是1200元。在劳动力方面,2000年前后600元每月可以雇一个工人,如今需1500元,而且依然面临着招工难问题。 再加上越来越严厉的环保约束政策。重重压力下,不少企业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做好产业布局,在内地和东南亚建厂,靠规模压缩成本。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拉我们过去投资,诱惑很多。到一些地方很可能将成本倒推至8年前或者10年前的佛山。”海棠陶瓷总裁唐硕新如此表示。 不少企业对外迁仍心有疑虑 陶瓷企业生产环节外迁,可能极大压缩生产成本,但仍有不少企业对外迁心有疑虑。 在对人才和能源的竞争中,大企业相对处于优势地位,而中小企业相对处于劣势;大企业可以与当地的资本和企业联合,中小企业相对来说不是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势单力薄。 禅城区经贸局有关负责人亦坦言,内地省份在承接佛山陶瓷转移的时候,往往也会“挑三拣四”。“大家都盯准了大企业、名企业,中小企业常常被忽视。”该负责人说。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