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楼市“拐点”难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5日 17:35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因系及中国经济和社会民生而成为舆论追逐的焦点。对全国楼市而言,2007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许多城市出现市场过热的现象,并在第四季度出现调整迹象,尤其以深圳、广州等为甚。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全国房地产市场规模最大的上海,其楼市走向一直为全国所关注,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窗口,上海楼市又将何去何从? 2001~2007年:发展先快后慢 研究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必须拉开一些时间跨度,才能从总体上洞察市场演变的轨迹。本轮全国性的房地产热,源动力来自1998年的住房体制改革。这一住宅市场化、商品化的大潮,也促使上海楼市自2001年开始回暖,一举摆脱了1997年前后的低靡状态。 第一、从商品房供应走势看,2001~2004年,供应量呈递增态势,且增幅递减,2004年达到顶峰,其后三年,供应量连续递减。2007年全市商品房供应量为2603万平方米,同比2006年减少了190万平方米,减幅为6.8%。这一变化趋势背后的主要原因,一是2004年实行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后,在紧缩“地根”的政策调控下,上海新增经营性用地减少;二是2003、2004连续两年投资过热势头得到抑制,供应自然下降。 第二、从商品房成交走势看,2001~2004年,成交量呈递增态势,2004年达到顶峰,2005年突然“跳水”,其后两年,开始触底反弹。这一点充分反映出上海市场近几年的发展史与全国其它城市,尤其是非长三角地区不太一样。比如深圳2005年以前的几年市场冷淡,根本没有出现上海曾经的2003、2004两年的繁荣景象,但在上海突然于2005年出现下调的时候,深圳楼市却逆势突起,一直快速增长到2007年6月。这一怪现象的原因在于,2005年出台的“国八条”主要是针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楼市的,从而导致当年成交量剧降。其后,重新开始增长。2007年全市商品房成交量虽没有超过2004年的高点,但也达到325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 第三、从商品房供求走势看,2001~2007年,供求关系的演变呈“W”形,2003年和2005年处于供大于求的小低谷,原因是2003年供应过大,2005年受“国八条”影响需求下降过猛;2004年和2007年属于明显供不应求,原因是2004年市场繁荣,2007年受全国市场影响,需求迅猛反弹,供应偏紧。从中可以分析出,2005年和2007年都不太正常。 第四、从商品房价格走势看,从2001年至2007年表现出了稳步上扬的理想态势,其中2004年同比2003年增长近30%,出现过快增长的不理性现象。2004以后,均价涨幅基本控制在7%左右,就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上扬趋势还算稳定和健康。2007年全市商品房市场成交均价9182元/平方米,同比上涨7.1%。相比深圳等热点城市30%以上的增幅,属于合理范畴。 根据上述的四个图表,基本上可以总结出上海楼市近几年的发展轨迹。从2001年开始,上海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从供求的活跃度上考虑,2004年达到近几年的高点。之后,在宏观调控之下,市场开始调整步入稳定发展时期。从价格上分析,2001~2004年,属于偏快增长期,年均涨幅近25%,2004~2007年,属于中低速增长期,年均涨幅近7%。总之,2005年以来,上海市场发展态势较之前几年趋于理性。 2007年:现短暂性偏热,第四季度回调 从政策面分析,2007年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持续和加强的一年,虽然没有像2005年的“国八条”和2006年的“国六条”那样全面性、重大性、高度性的地产新政出台,但仍有为数不少的政策陆陆续续露面,如清算土地增值税、“国24号文”、房贷新政、《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等,另外针对宏观经济的六次加息、十次提高存款准金率等,也使房地产市场趋于紧缩。 但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成为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增长最快,房价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这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房产供应偏紧、股市繁荣、开发商圈钱圈地等。就上海楼市而言,当然也难脱这一大背景,但上海与其它城市不太一样的是,自2005年以来累积的自住性需求集中释放,加之供应量偏小,于是重新演绎了一场繁荣盛市的景象。 2007年,上海房地产开发额同比增长2.5%,增幅较上年略高0.2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同比增长0.2%,较上年回升9.5个百分点。全年新建商品房预售面积和存量房交易面积分别为2961万平米和1993万平米,同比分别增长19.7%和16.7%,其中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预售面积和存量房交易面积同比分别增长20.1%和31.7%。商品住宅空置面积自2005年以来首次下降,年末空置面积为274万平米,同比下降31.7%。 从住宅实际成交价格分析,2007年成交均价比2006年上涨8.6%;相比2006年度增幅增加4.2个百分点,处于偏快区间。当然,如果剔除动拆迁配套商品房因素,纯商品住宅的涨幅则在14%左右。2007年1~12月住宅价格呈现波动性大的特征,全年均价最低点出现在3月,为8038元/平方米,而最高点出现在6月,均价为9701元/平方米;而随后在下半年住宅成交均价一度回落至8438元/平方米。 全年新建住宅供求比例持续走低,年末为1.2:1(新增面积+网上可售面积),同比下降0.4,其中中环以内商品房供求矛盾尤为突出。按照上海的市场情况,这一比值应保持在1.6~1.9:1之间才算合理。2006年底,网上房地产商品住宅网上待售量为1063.56万平方米,而这一数据在2007年底,为531.84万平方米。一年恰好缩减一半,2007年市场供求的紧张关系可见一斑。 从月度市场演变历程看,2007年1月住宅市场供大于求,2、3月供不应求;4月住宅供求比为1:0.88,供略大于求;从5月开始转变变为连续半年的供不应求,6月供求比达更是到1:2.04,成为全年高点,供应严重不足,其后逐渐回落;11月1:0.91,重新出现供大求于的状况。从10月份开始,住宅成交量开始下跌,一直持续到年底,但价格基本比较稳定。这充分表明,2007年上海住宅市场经历了一个由低谷—回暖—高潮—回落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短期发展轨迹。反映了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市场机制自身的运行规律。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