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宅基地流转后的一连串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4日 02:3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贾海峰

  ·编者按·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对农村土地实行严格管理制度,加快宅基地换证确权工作,适度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决定》中的相关表述是:“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此前各地已经有很多宅基地换房试点地区,舆论预期这次宅基地换房能全国范围内制度化推开。而这次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透露出来的态度,仍是谨慎推进。

  在宅基地流转方面,地方政府态度积极,天津极具代表性。天津市政府目前已经有了约11个试点地区,正在酝酿向国土资源部上报第三批试点。天津有很多城郊接合部和城中村,又有工业发展对土地的渴求,推进宅基地换房工作可解决工业发展缺地的问题。

  天津对申请试点的区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农民对宅基地流转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从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转换,已经成为宅基地流转试验中的新热点和新难点。

  津港公路28公里处,天津津南区八里台镇“宅基地换房”安置小区拔地而起。

  10月22日下午,八里台村农民马汉生望着这片近30栋楼的“示范小城镇”新区,心里很矛盾:搬还是不搬?如果搬了则要失去自己辛苦了十几年经营的小加工厂;如果不搬,则换不到那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八里台村与马汉生一样面临两难选择的村民还很多,在政策摸索和政府财政有限补偿的情况下,村民们是否参加“宅基地换房”工作面临两难。

  村民的心态

  2007年4月,听说自己村子要纳入“宅基地换房”试点,马汉生打心眼里高兴,他听说别的区有这样的试点,村民可以用宅基地换到商品房,一想到那块4分地大的宅基地可以换一套价值几十万元的商品房,马汉生兴奋不已。

  2007年开始,包村干部开始陆续进驻村里,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并开始评估每户村民家里的财产,村民要在自己家里的财产评估表上签字。

  这时候,马汉生发现“宅基地换房”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首先是他在宅基地上经营的那家小加工厂归属问题无法落实。马汉生从2001年开始做了一家小型紧固件加工厂,依附于八里台工业园,生意不错,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营业收入。

  试点办提出为他在新建的工业园里找一处地方安置他的小加工厂,但是进入工业园后除了需要缴纳工商、税务各项费用外,仅水电费就让马汉生负担不起。马汉生提出一次性给货币补贴,但是试点办表示拿不出更多的钱补偿。

  由于八里台村正好处于天津工业津南区工业开发区内,当地加工业很发达,诸如马汉生这样在自己家里做一个小型加工厂的村民还很多。

  八里台村位于津港公路旁,正是加工业和物流运输的集散地。就在八里台镇示范小区旁边,一所高标准的会所正在装修准备开业,对面正是八里台工业开发园区。此处房价已经达到3000-4000元/平方米,很多外来人口也都准备搬迁于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