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裂变:重庆八大国投公司的杠杆法和防火墙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5日 04:31  21世纪经济报道

  “8小时重庆”是重庆市政府规划的,建立联系重庆辖区内四十几个县级行政区域的高等级公路网、将所有区县到主城区的时间缩短到8小时的工程。

  至2002年10月,该工程工期已到2/3,工程量却只达到50%。因区县财政无力负担,各地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各商业银行对区县一级的非高速公路也不愿贷款。因为这些路的车流稀少,还贷很难保证。

  这种现象,在其他基础设施领域也非常普遍,被戏称为“胡子工程”。一个国债项目通常分散下发到几十个区县,再由各区县组织项目公司运作。例如有的区县拿到1亿国债,就会用于立项造桥、修路等。但要造好这个桥实际需要2亿多,等这1亿国债用完了就停工了。区县拿了1亿国债也借不到银行1亿贷款,区县又拿不出1亿来平衡,所以项目就变成了“胡子工程”或者拖欠工程款工程。

  重庆市政府开始着手处理这一矛盾,推手便是黄奇帆。黄来自上海,在金融和商业管理方面具有深厚背景,他在上海任经委主任期间主管浦东新区开发,且是上海城投框架的主要设计师。

  黄的解决之道,是“把四分八散的200多亿国债,归口到投资集团或新组建的投资集团。”

  2002年12月20日重庆市成立了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称高投),将该项目余下的各区县资金共13.7亿集中注入,高投因此获得银行授信117亿,实际贷款13亿,9月后就完成全部工程。

  从2002年底始,重庆八大国投陆续登场。高投和水务之外,城投、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高发司”)、建设投资公司(以下称“建投”)、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称“开投”)、地产集团一一走到前台。

  经上述摸索调整之后,遂形成了现在八大投资集团的格局。具体来说,就是1+7的格局,一家地方金控集团,负责处置不良资产、金融控股、土地储备、参股国企;其它七家则分别负责高速公路、城建、旅游、城市交通、一体化供排水服务等。

  2005年世界银行将之称为“重庆国有投资集团模式。

  资本魔方

  对于八大集团,重庆市政府的定位,为政府拥有,授权经营,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即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开展经营,基于其自身信用进行借贷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要达成这个目的,须真枪实弹地增大投资集团的资本,以获得银行授信。这些或改制或新建而成立的国有集团,在成立之初,其财务状况是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的。例如城投,在改制之前,由于资产质量的关系,几乎是一个没有银行愿意为其提供贷款的公司。

  政府的主要操作模式,是通过提供资本以及间接政策性援助,以增加投资公司的经营收入。这些资本和援助,加上投资公司的直接收入,构成公司的资本总额基数。

  黄奇帆开始在多个场合对他的“五大注资”进行路演:

  一是国债注入。将中央政府定期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国债,重庆市政府每年获得数目为40亿-50亿元人民币,作为资本或股本配给投资集团。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