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山崖口村:当“人民公社”开始卖地(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 10:50  南方日报

  根据最近十年的统计数据,崖口村平均每年约有500人参加农业生产,产出345万斤粮食,分配给农业劳动者的资金总额是480万元。单凭3000亩的稻田,显然无法支撑如此巨额的开支。

  如果没有在市场经济中赚取利润来支持农业生产,崖口的集体经济无法运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表示,传统人民公社的体制在任何地方都是低效率的,除非在一些做法上背离传统做法。“但是,那样就不是人民公社了。”

  在中山日报社做记者的崖口人萧亮忠也表示,仅仅用“公社”来形容崖口的模式并不十分贴切。但他确实在一定意义上保留了“公社”的模式。

  财务就像透明保险箱

  陆汉满将崖口的做法称为“双轨制”。一方面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村庄以共同体形式进入市场经济

  村民获得了免费的房屋、医疗、养老等福利,却失去了部分自由、民主的权利。这是曾经辉煌的大邱庄给人们的最惨痛教训之一。

  但在崖口,阿谭可离开生产队外出务工,只需跟队长打个招呼即可。若他要回原属生产队劳动,队长不可拒绝。不过,回队申请只能在年初进行,需另交100多元的生产工具费。用陆汉满的话来说,你有本事可以去做生意,或者去香港、澳门。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崖口各生产队出工人数经过逐年下降,在1993年降到308人的最低点。此后开始回升,目前约有600人留在本村工作。这是因为社员人数下降后,大队增加了对生产队的补贴,在生产队出工收入提高,而且还有“口粮”等福利吸引。

  “其实,哪天去上工、上什么工,纯由村民个人自主选择。同时,我们还要保证社员收入略高于周围务工平均工资,但又不能高得太多。否则,有可能会造成人员总量大幅度波动。总之,我们并不是封闭的桃花源。”谭顺宁说。

  不仅如此,早在1977年,崖口村的村民代表会议就开始成为一项制度。记者看到,在该村各大祠堂前贴满了村里最新的征地补偿公告,许多农民在观看、讨论。

  “这么多年来,每个月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务。”谭顺宁向记者出示了最近十多年来的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记录,包括2001年4月矛头直指村支书陆汉满和村委会干部的“大字报事件”等均明确在案。“老班长”并不被视为一个不可得罪的人。

  崖口的财务就像是一个“透明的保险箱”。“每天村里集体开工的时候,没有一个社员讲,你今天要给我多少钱,才去开工。如果集体不透明,值得信任,他们不会连今日收入多少工钱都不过问。”村民肖伯说。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与村民对公社工分配体制的信任息息相关。”谭顺宁说。

  陆汉满将崖口的做法称为“双轨制”。一方面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村庄以共同体形式进入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低,投入高,生产期长,有风有雨有虫有病害,甚至是人害。因此,村庄又要利用土地出租收入来扶持农业生产。

  集体生产与卖地分钱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