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常熟 从大棚市场到衣被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 13:41  江南时报

  2008年的冬天,经济和气候一样萧索,常熟服装城的商户们却忙得不可开交。每天,30多万客商流量汇聚于此,几万游客进场淘宝。对常熟服装城来说,这是一个波翻浪滚的春天,又是一段星夜兼程的旅途。

  现状:金融危机中凸显优势

  九龙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岩锡从10月初开始,心情一直很好。在全球经济低迷、国内服装企业战战兢兢的大环境下,他的企业居然接业务忙不过来,“虽然今年国内服装业不景气,但是很多到常熟服装城拿货的经销商都抢不到货,甚至想留下来等,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杨岩锡说。

  常熟服装城能抵挡住金融危机,缘于选择了一条大众化的路线。“服装城对国内外那些健康成长的中小品牌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常熟服装城时装中心总经理陆建良分析,虽然市场吸引了大量知名品牌前来,但主体仍然是中小企业正在成长中的品牌。这些中小企业没有充裕的资本进行品牌运作,却可以共享服装城通用的销售网络辐射全国,并通过销售网络的知名度吸引顾客、扩大销路、推广品牌。

  此外,服装城有常熟当地4000多家服装服饰企业作后盾,能够做一级批发市场。 “本地的纺织服装企业进驻,直接面对销售终端,没有中间环节的利润瓜分,更具价格优势,同时市场和技术等信息能够及时地传达给后方。所以常熟服装市场竞争力极强。”

  与此同时,经营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外包装,频频举办品牌展示会,积极对外参展,大力宣传推介产品。从200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江苏(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为中外服装服饰的展示和交流搭建平台。

  回顾:租金从6角到400万

  常熟服装城如同常熟经济的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门,在积聚人气、吸引资金、促进流通、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场之初,居然遭遇无人问津的局面。

  1988年,温州人杨岩锡第一次走进服装城,租不起门面,只能把摊位摆在玻璃钢简易棚下一个1米长的水泥板上。服装城每天凌晨4点就开门营业。19岁的他常常直接睡在水泥板摊位旁边,炎夏暑气灼人,隆冬寒风刺骨。“当时还叫做常熟招商城,总面积不到1600平方米,大家经营的无非是内衣、袜子、被面等批发业务。每天6角钱就能租到一个摊位;如果租3天以上,摊位费只要5角。”杨岩锡回忆起20年前刚创业时感触颇深,“即使5角钱的摊位费,也没多少人敢租,生怕做赔本买卖。”如今,服装城的门店成为抢手货,必须通过公开拍卖,最高一个门店40年优先承租权甚至拍卖到400多万。

  常熟服装城的兴旺,最大的贡献就是助力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牵引了整个常熟市服装产业的蒸蒸日上。有数据显示,常熟服装企业由80年代初的30多家、年产值3亿元,发展到目前的4700多家、年产值超过600亿元,千仞岗、洲艳、七彩马、紫荆花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应运而生。波司登集团、梦兰集团连续多年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头羊,有力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至今年5月,常熟已有民营企业12700家,个体工商户56960户,累计注册资本426亿元。此外,常熟还拥有6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名列全国县(市)之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