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小莹 赵飞飞
5年的时间里,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副主任、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家平,极少在媒体前曝光。
记者迈步园区,能看出它已经初具中国装备制造业“驱动引擎”的雏形。在上海“十一五”规划中,把临港定位为重点建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而在中央要求我国重点突破的16个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域,临港产业区就涉及到了8个。就在2009年初,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发动机项目也将落户这里,蓄势待飞。
这个上海“南汇嘴”上衔着的临港产业区,刚刚迎来了它的开发建设5周年。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副主任、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家平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大飞机发动机项目:临港的“引擎”
《21世纪》:我们很关注临港明年落户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商用发动机项目。这个项目现在有没有确定具体的挂牌时间?其投资额度有多大?多久能够有产出?
刘家平:大飞机是一个国家战略,从临港新城诞生起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关注这个项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亲自听取并同意飞机重大专项汇报,开启了我国自主研制大客机的新篇章。
发动机项目公司已经初定明年上半年挂牌,大体上有60亿的注册资本,现在正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
虽然一开始的研发阶段不会立即贡献产值,但是研发与制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将来大飞机能否形成批量生产,主要看这个发动机的开发进度——原来研制的支线飞机ARJ还主要是用GE的发动机。
《21世纪》:那对于临港而言,这个项目的落户,对于临港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拉动作用?
刘家平: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集团已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协议,在临港产业区设立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首批启动项目为航空发动机项目,随后还有航电、机电、环控、新材料和航空物流等相关产业。
这是我们的“1+5”战略,发动机项目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还有5平方公里搞航空配套。
发动机项目落户上海,本身就是“三个体现”的集中反映——首先体现了国家工业发展的战略,是要向高新型转变;其次体现了上海的产业优势,上海造过“运十”,也组装过麦道,积累了一定人才和经验;三是体现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世界上能制造大飞机的也只有美国波音、欧洲空客、俄罗斯等少数国家。
极端制造和高端制造
《21世纪》:到2008年为止,临港已经发展了5年,目前形成的两大支柱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业和国际物流业。物流产业是依托了洋山港和航空港的区位优势,那么确立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是怎样的长远考虑?
刘家平:装备制造业的确立,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上海的需求。中央在2006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简称[2006]8号文,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