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县企业减少75%,产值却提升了60%。与此同时,还从“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转变成了“国际花园城市”
【焦点】损失2亿换来5倍增长的转型
本报通讯员 叶福明 本报记者 李刚殷
浙江省长兴县地处太湖西岸,江浙皖三省交界处,史有“浙北门户”之称。
今年,长兴县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森林城市”称号,在此之前,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公园协会命名为“国际花园城市”。
可6年前的2004年10月,这里是“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
环境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从重点污染监管区到国际花园城市,这期间长兴到底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
“不发展会议”,实现产业大调整
1999年,长兴县才被列入最后一批对外开放地区。
急于求发展的长兴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上了本地的资源。作为国内优质石灰岩储量最多的一个县,很快,“炮声一响,黄金万两”的口号叫响全县。
一时间,依托地方资源,小煤矿、小石矿、小耐火、小水泥、小纺织及小蓄电池企业开始遍地开花。
说起当时的情形,1996年进环保局工作、现任县环保局总工程师的陈富强说:“我们测试过,一公斤水泥的整个生产流程约产生8公斤粉尘,全县30多座机立窑年产700万吨水泥,该是个怎样的数字?这还不包括那么多的石矿、石灰厂。”
那时,该县200多家耐火企业,每个厂2~3个烟囱,五六百条黑龙整日整夜飞舞着,烟气黑度(林格曼指标)达到最高的5级。
全县当时还拥有4800多台喷水织机,一台机器每天产生3吨污水,都是直接排放,部分地方的河流一度成了“牛奶河”。
长兴人怨声载道。
2004年,长兴召开了震惊浙江省的“不发展会议”,在这一次县委常委会上决定:用铁的手段、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措施治理污染。主要领导下定决心:“宁可GDP增长少点,也不能牺牲环境。”
长兴县首先打响了工业整治的“第一枪”:耐火行业数百座烟囱几乎在一夜之间停止冒烟。
紧接着,以开采总量压缩20%为主要指标的矿业整治,上万台喷水织机实施“休克疗法”的轻纺业整治,依法关停125家企业的蓄电池业整治,以淘汰机立窑水泥生产、加快发展水泥熟料基地为重点的水泥行业调整,直至小煤矿的彻底关停,依次一一拉开序幕。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长兴6大行业大整治,一举关停企业300多家,县财政直接损失2个多亿,而该县财政收入2002年仅为6.83亿元。
“压力之大,远不止是砍掉了三分之一的财力。”县委书记刘国富说。
“暂时的不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县里顶住种种压力,又出台一系列新政,并从2003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拿出1亿元,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窗不能开”成为过去
2004年之前,长兴坊间流传一个笑话:煤老板一边数钱,一边大骂长兴脏乱差。不少矿山老板赚了长兴的钱,转身忙着到长兴以外的地方选房置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窗不能开”,是那时长兴人的生活写照。
如今,这一现象被长兴新明华化工建材有限公司改写。今年6月,该公司通过技改终于实现了干净生产白水泥。该企业投资1.41亿元建设的国产首条年产15万吨白水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投产。
“新明华”的前身——长兴县白水泥厂是该县最大的国有企业,曾经辉煌过。但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生产能耗大、污染严重,加上产品单一,一直困扰着新明华的发展。当时,公司白水泥年产量仅4万吨,年销售收入不到2000万元。
这家企业毫无悬念地列入了整治行列。“生死关头,我们选择了走科技创新之路,多年来坚持持续不断的技改投入。”公司董事长王晓世介绍说。于是,企业用了“加减法”。
“减”即逐步限制石灰石开采,保护资源;关闭普通水泥机立窑、石灰窑。“加”是加大白水泥、轻质碳酸钙、精细化工的生产投入。
为了彻底改变白水泥生产一直存在的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2009年4月,“新明华”与大专院校、设计院进行对接,开始了将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引入白水泥生产的大胆实践。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攻关,终于建成了这条白水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白水泥熟料烧成热耗降低40%左右、年可节约标煤12700吨、污染物排放可降低67.03%……年产15万吨白水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投产,使新明华白水泥的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际水平,在国内白水泥行业中树立了样板。
几年来,新明华用于增加白水泥生产线、添置环保设备、实行技术改造的资金已超过2000万元,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8万吨增加到现在的近20万吨,而且极大地降低了能耗。轻质碳酸钙生产线现在年产规模已达6.5万吨,能稳定生产出优质的普通轻质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其中,后者的经济价值比出售石灰石要增加40倍。
科技投入换来了生产力,白水泥产量实现了翻番,年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
“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在受宏观调控影响,建材市场疲软的严峻形势下,根本抵御不住风浪。”王晓世说。
从“黑色电池”步向“绿色电池”
浙江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是长兴县规模较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之一。在长兴县整治铅酸蓄电池产业后,超威公司连续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改造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和污水处理设施,2006年利润同比增长105%,销售额增加80%。
长兴蓄电池最早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
“当时长广煤矿的工人下井挖煤要带矿灯,企业就建立了一个配套矿灯厂。后来,考虑到矿灯要用电池,煤矿所在的煤山镇附近一些村办企业随即开始生产矿灯蓄电池。”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秘书长姚令春说,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长兴蓄电池企业龙头的天能集团。
及至上个世纪末,伴随着电动车的兴起,铅酸蓄电池突然成了紧俏品。
于是,长兴人利用原长广煤矿生产矿灯蓄电池企业播下的种子,一下子建起了170多家作坊式的小企业。
铅酸蓄电池产业于是成为长兴县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就在6年前,当蓄电池生产企业带动长兴经济翻着跟头往上涨的同时,严重的污染问题出现了。
监测显示,一大批作坊式的小企业每年向外排放的铅污染物重达10余吨之多。与此同时,由于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违规排污,当地数百名儿童出现铅中毒状况。事件旋即将当地的这一支柱产业推向风口浪尖。
长兴县以“关闭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为总体思路,对全县175家企业展开多方面调查,形成了蓄电池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同时出台政策,对环保通过验收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4%的奖励;对在规定时间内自愿申请停产的企业,给予1万元~5万元的补助;对改造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档次的,给予一定鼓励。
至2009年,长兴县蓄电池企业数锐减至50家。
天能集团是50家之一。但那时的天能,除了产品单一、勉强维持经营外,还是环境危险者。而成为“绿色”企业,一直是当家人张天任的梦想。
一个细节引起了张天任的注意,到处跑的摩托车既贵,还产生大量的黑烟、噪声等,已构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而同样是代步工具的电动车,既节省能源,又便宜,大有取代摩托车的发展趋势。
张天任断定,小型电动自行车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蓄电池业在酝酿一个空前的商机。
他马上决定,停产仍有一定利润空间的其它蓄电池,全力转产电动车蓄电池,对企业进行全面转型。2007年6月11日,长兴天能国际集团在香港上市,被誉为“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
记者了解到,在长兴,如今剩下来的50家蓄电池生产企业,凡是容易产生铅尘、铅烟的工序岗位都安装了吸风装置,经过环保处理后达标排放,含铅废水全部实现了循环回用。
蓄电池产业也由原来的单一铅酸蓄电池向铅酸类和镍氢类、锂离子类等新型电池类拓展,产品应用领域从电动自行车向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延伸。
企业产品结构优化了,生产层次调高了,经营效益也提高了。
一年后的环境监测显示,长兴县内铅及其化合物、硫酸雾、含铅固体废物这3大主要污染物的年排放量,比整治前分别削减94.1%、80.5%和24%。铅酸蓄电池企业的产值比整治前同比提高了60%,并夺得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占全县工业的比重从9.2%提高到22.7%。
现在在长兴县,蓄电池产业的市场销售量近3年来以平均每年约100%的幅度增长,企业的生产和工艺水平逐年提高,产品领域从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蓄电池扩展到新能源领域。
与之相对应的是,长兴县去年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和国家绿色动力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21个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
2009年,长兴县财政收入达到33.89亿元,7年间增加近5倍。该县在“全国百强县”的榜单上,排名从2004年的第51位升至2009年的第46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