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包产链断裂:交公粮制度不应该取消(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 20:26 财富时报

  当地政府出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奖励政策,其中最挑动人心的是鼓励在职干部脱产或半脱产“下乡”种田——这一计划要求,有特长的干部、农技干部,到主要公路沿线500 米以内办示范田,50 亩以上稻田连片种植双季稻的,每亩给予 50元奖励。

  非干部的群众,凡是在主要公路沿线种20亩以上的,每亩奖50 元。而在非主要公路沿线的其他区域,种100亩以上双季稻的,每亩奖50 元,1000 亩以上种双季稻的,进行重奖。

  桃江县农业局一位官员介绍,桃江第一种粮大户王德辉去年就获得了5万元奖励。王德辉曾经是县农业局的农业技术干部,后来农业局派他去种示范田。如今的王德辉不仅是种田大户,还是德辉米业公司的老板,但也有说法称他至今仍在县农业局领工资。

  当地政府宣称,他们的种粮大户在全省走在前列——100亩以上的有120户,500亩以上的有8户,1000亩以上的有3 户。益阳市种粮大户协会就由王德辉任会长。

  应接不暇的奖励不仅仅来自县政府,各乡镇政府也竞相加码,一些乡镇还出现“县乡村”三级奖励的局面。而所有奖励都有一个前提——必须种双季稻。

  桃江县农业局局长肖文武说,县里的政策,就是要通过种粮大户示范,让农民看到效益,跟着干,县里准备了60 万元以上的奖金,鼓励提高产业化水平。

  但一些种粮大户却似乎没有对奖金抱有很大的期待——他们担心,乡镇政府尤其是村集体,哪里有钱拿出来奖励?

  农业税悖论

  根据桃江县的那份内部材料分析,2007 年农民每亩稻田享受政府补贴总额已高达 60多元,粮价攀升到0.8元/ 斤。按理,农民种粮积极性将持续上升,但事实并非如此,桃江早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已跌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来的冰点。

  这份材料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农民会在越来越好的“三农”政策下摒弃传统种植习惯,大量改种植双季稻为种植单季稻呢?

  在桃江,当地农业官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现在情况变了,不能再完全依靠行政力量,而只能主要靠经济手段,刺激农民种粮。然而,在现有体制下,当地政府所能采取的经济手段,除了不断加码经济奖励之外,好像也别无它法。

  留给地方政府的回旋空间似乎很小——除了送钱给农民,其他任何针对农户的经济手段,不是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职权和能力范围(比如提高粮价、压低农资价格),要不就是推进起来困难重重(比如土地流转)。

  握在地方政府手里的经济杠杆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些基层农业官员认为,没有取消农业税之前,政府通过催缴公粮,虽然阻力重重,但还是可以协调和调动农业生产。

  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减负,是空前的利好,但其对既有制度体系的损害却在一片叫好声中被忽视。

  桃江县牛田镇一位干部提到,取消农业税之后,镇里面突然感到对管理农民的生产安排没有了权利,也好像没有了义务——如果不是上级政府施加压力,镇上甚至村上,都不会去管农民是种双季稻还是单季稻,甚至也不会去管农民的土地是抛荒还是改做鱼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