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蜀道上的“40个沃尔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8日 21:42 《环球企业家》杂志

  全球最大零售商进入中国12年来最庞大物资转运行动的幕后故事

  文《环球企业家》汪若菡

  分管天津和河南的沃尔玛中国公司事务部区域经理齐海东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地板剧烈晃动——他当时是来成都参加一个沃尔玛内部的领导力培训班,刚到酒店,还没打开行李。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楼上在装修。”随即,他意识到出了事。

  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震。

  几分钟后,离齐住处不远的成都沃尔玛购物广场的员工们惊魂甫定,开始由消防通道疏散顾客。而公司事务部的成都经理尹劲松试图联系沃尔玛深圳总部。但地震导致整个成都的通讯信号陷入瘫痪,直到2、3个小时后,他们才能断续与深圳、北京互通消息——人力资源部开始清点人数、资产保护部初步商店评估损失,他们源源不断使用电话、邮件和图片把情况传回总部。

  沃尔玛中国的应急指挥小组由此产生。和很多跨国公司一样,这样的小组被视为公司内部面对灾难和危机时的“最高临时决策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一般由各个部门的核心人员组成——包括身在美国的沃尔玛中国区CEO陈耀昌和在中国的各个部门,如采购、营运、资产保护、人力资源、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他们往往打破常规,特事特办。

  比如,该小组在地震后每天9时和16时各开一次电话会议,讨论应变计划。在地震后第二天,就和总部一起确定通过红十字会捐赠300万物资(之后又追加1700万元),并且负责把这些物资运到省红十字会在灾区的分拨点。此外,公司事务部负责联络沃尔玛美国本顿维尔总部及四川省政府——在现场的尹、齐二人则成为了沃尔玛应急系统最前端的触角。

  沃尔玛的确需要做出这样迅速的反应来证明自己。一方面,在地震发生的最初几天,民间舆论把沃尔玛、麦当劳、诺基亚等跨国公司说成“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显然不是事实;另一方面,危机处理得当能提升公司员工的凝聚力。

  况且,当2005年9月 “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时,沃尔玛曾以极快的行动对灾区进行物资救助,这让它在当地赢得了口碑。现在,它同样有理由去帮助四川地震的受难者。“这是沃尔玛的传统。”地震发生3天后,从美国赶到成都都江堰的陈耀昌对《环球企业家》说。

  但和大多数通过捐赠来体现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不同,沃尔玛这一次认为自己还能做得更多——灾区通常更缺物资,运力也紧张,而沃尔玛自身除了拥有大量商品物资的库存外,还有一流的物流系统,因此应急指挥小组决定,在两天左右的时间内凑齐2万箱水、12000袋大包装饼干、4万袋大包装火腿肠、8万多袋方便面、3000多个帐篷和1000多个睡袋、还有毛毯、榨菜、手电筒、电池、大米等杂货一齐运往灾区。

  这些物资的规模相当于沃尔玛门店中相同品类一天存量的40倍,考虑到沃尔玛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家分店,这意味着,沃尔玛等于在短时间内将全国40个店一天的存量,用自己的货车“搬到”了四川。

  与此同时,应急指挥小组也决定,受灾地区各店,如绵阳和都江堰的门店,如果条件适合就继续保持营业。“这不是单纯出于销售目的”陈耀昌说:“坚持开店,不但能让物价趋于稳定,也能对市民起到心理安慰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