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中国这么多美元怎么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7日 12:14  财富时报
时评:中国这么多美元怎么办
《财富时报》第302期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杰夫·代尔(Geoff Dyer)   文

  2007年6月百仕通(Blackstone)上市,已被视为美国金融泡沫的象征事件之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某些最精明的华尔街人士在那时套现离场。

  然而,这家私人股本集团的上市,也可以说掀开了金融历史的另一篇章,将塑造走出当前危机后的世界:正是在这一刻,中国真正开始对自身与美国密切的金融联系产生疑问。

  百仕通股价缩水84%

  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尚未投入正式运营,就斥资30亿美元买入百仕通9.9%股权。由于百仕通的股价自上市后下跌了84%,中投的新高管们成为网络博主发泄怒火的目标,这些博主认为中国在这笔交易中上当受骗了。聊天室近期的一篇帖子写道:“他们比战争时期的卖国贼还坏。”另一篇帖子抱怨道:“所谓的‘专家’盲目崇拜美国。”

  中国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为全球之最,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大优势,是对抗经济动荡的一张保险单。但在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公众乃至某些政策的制定者,觉得这些储备是沉重的负担——一笔在国内无法使用的资金,并且有可能随着美元的崩溃而贬值。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为什么要给如此富有的美国提供资金?

  即便是在精英阶层,偶尔也会爆发出这种挫折感。中国银监会(CBRC)培训中心主任罗平1月访问纽约时抱怨道:“你们太可恶了。一旦你们开始发行1万亿美元至2万亿美元的债券……我们知道美元会贬值。因此你们太可恶了,但我们没办法。”

  随着中国经济急剧放缓,有关如何处理这些外汇储备的辩论日趋激烈。有人提议将这些钱用在国内,还有人认为应该将投资多元化。但是有一点共识,就是继续买入美国国债会受到抨击。

  对奥巴马政府来说,这场争论至关重要。至少,中国政府很有可能会更有力地试图影响美国的经济政策。中国社科院知名经济学家余永定表示:“中美之间应该更加互让,应当有捍卫我们利益的某种保证。”他说,鉴于中国在填补美国赤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华盛顿当局“至少应该变得更礼貌一点”。

  在近期金融史上,中国外汇储备激增已成为比较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中国官方的数字统计是1.95万亿美元,但据长期关注中国外汇资产的经济学家、纽约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布拉德·赛斯特(Brad Setser)估计,实际规模更接近于2.3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有逾1600美元。

  “美国从未如此依赖别国政府提供资金”

  赛斯特估计,在总储备中,约1.7万亿美元是投资于美元资产,中国政府因此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去年,在中国国内经济经受巨大压力之时,中国仍借给美国逾4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以上。赛斯特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日渐成为市场上美国国债的单一最大买家。美国从未如此依赖别国政府提供资金。”

  在中国国内,大规模投资于美国在一段时期以来备受非议。中投创建于2007年,所管理资产仅相当于外汇总储备的10%左右。中投已成为批评的焦点,不光是因为投资百仕通失利,就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股价大跌之前,中投还向其投资了50亿美元。此外中投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也有投资,而该基金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之后,冻结了赎回。

  一位为中投提供海外战略建议的欧洲银行家表示:“中国官员面临十分独特的处境——他们的每一项决策,都会被放到媒体和互联网上辩论、分析,还经常受到抨击。我感觉他们已经吓坏了。”

  几乎每周都有新提议产生,力图找到更好的方法去投资这笔钱。中国官方媒体近期报道,中国可能设立一只基金,利用外汇储备来支持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最近,中国企业接二连三地达成一系列的自然资源交易协议,最惹人注目的是中铝(Chinalco)计划投资力拓(Rio Tinto),尽管这些交易没有一件直接牵涉到外汇储备。

  中国仍有必要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借入美元

  另一个备受推崇的计划是,由中国财政部向央行“借入”美元储备,将之转换成人民币,用于社会建设项目。

  甚至负责管理大部分储备的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也承认,该部门正在论证新的方法。外管局副局长邓先宏表示:“我们将积极拓展利用外汇储备的渠道和途径。特别是,我们将探索如何让外汇储备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不过,中国官员意识到,中国仍有充足理由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如果当局希望以流动资产的形式持有巨额储备的大部分,那么几乎没什么选择能比得上美国国债市场的深度。而如果中国不想积累这么多储备,它就必须让人民币升值——在出口暴跌之际,这恰是中国政府所不乐见的。

  中国领导人已明确表示,至少在短期内,中国将继续支持美国市场。在危机时期,他们希望被视作负责任的世界公民。他们也知道,如果中国释出避免美元投资的强烈信号,就会损害自己手上的庞大美元资产的价值。

  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保持稳定的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支持市场信心……和促进国际市场的尽快复苏。”尽管他暗示危机结束之后会改变战略。正如《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执行总编葛艺豪(Arthur Kroeber)所言:“中国的预设政策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持稳定。他们不希望在不稳定的时候惹事。”

  然而,即使中国除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外别无选择,它仍然可以设法将自己的投资转化为某种影响力,以换取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扮演更大角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査晓刚公布了一份“经济愿望清单”,其中包括美国放松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的限制。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对美国金融政策的批评声也日益高涨。1月份罗平的尖锐评论,正是中国担忧美元危机的最生动展示。但还是有来自其他高层领导的暗示。美国前财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 去年12月份访问北京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对其表示:“我们希望美国方面将会……保证中国在美国的资产和投资的安全。”鉴于公众在外汇储备问题上的疑虑,北京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将会受到国内的拥护。

  北京正在讨论的想法之一,是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拥有更大权力,能够就美国经济及其金融体系的健康发表中肯的评判。官员们还希望将购买美国国债用作外交武器,反对美方的保护主义措施。

  “像正常的债权人那样行事”

  可以说,中国已经显示出他们可以影响美国的决定。经济学家们表示,去年美国布什政府被迫对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进行资本结构重组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开始出售这两家美国房贷机构的债券,转而购买美国国债。赛斯特称:“中国开始像一个正常的债权人那样行事了。”

  归根结底,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影响面临着两大制约因素。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给予美国巨大的灵活性,这是其他拥有巨额赤字的国家所不具备的,这令许多中国官员感到头疼。中国不愿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也限制了它的影响力。

  但政治层面的辩论可能截然不同。中美关系以往涉及美方对中方说教,数落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低估和金融市场封闭。现在,中美关系将涉及中国就美国的通胀风险和美元疲弱发出警告。对即将来临的借贷热潮感到担忧的美国财政保守派,有了一个想不到的新盟友——北京。

  北京的关键角色

  中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水平,可能在确定美国为其迅速增长的债务支付的利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投资者——主要是中国央行——已成为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外国机构,去年持有比例增加15%,至将近7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目前大约持有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即公开发行总额的一半多。今年中国是否继续以同样的步伐增持美国国债,可能是影响该市场前景的重要因素。

  相应地,中国需求水平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健康程度。美国人购买的中国商品越少,中国手上能够投入美元资产的美元就越少。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策略师李振伟(Alex Li)表示:“中国已成为持有美国国债的重要操盘手,以至于中国是否继续投资美国国债,将决定收益变动方向。”

  不能想当然认为中国将一直购买美国国债。例如,去年11月,中国卖出了9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2008年6月以来第一个净卖出月份。去年12月(可获得数据的最近月份),中国再次购入美国国债——凸显出摇摆的可能性。

  中国官方仍然承诺购买美国国债。但最近在纽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中国银监会高官罗平表达了与沙特和日本等国高官一样的矛盾心态。沙特和日本也是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

  罗平表示:“美国国债是安全资产,是唯一选择,……一旦你们开始发行一万亿至两万亿美元的国债……我们知道美元会贬值,因此我们恨你们这些家伙,但我们没有办法。”

  尽管罗平是微笑着说这些话的,但中国银监会很快向外国媒体发表声明,称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

  此外,分析师注意到,中国内部对如此巨大的财富投资到低收益率美元资产的做法,日益感到不满。

  克里斯·伍德(Chris Wood)在为里昂证券(CLSA)撰写的周度报告中表示:“在其寻求降低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依赖之际,这是个饱受非议的领域,(中国)将日益变得敏感。”

  “这可能是巨大的懦夫博弈(chicken game)。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将永远愿意购买美国国债。”

  何黎  译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