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老应
上回“涨停板”作结后《股海探索》原来已毕。朋友告知这几帖《股海探索》已被转贴到其他网站,有些实诚的人觉得故事好看,但被调侃的说法忽悠的眼晕,对股海还是茫然,闹不清到底是说故事还是认真叙事。只好再写一帖严肃作答。
本人是学系统科学做研究的,现在有心将抽象的理论用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学校学生就是付了学费上课,听烦了还会打盹不是?帖子说得生动点是给大家提提神,但调侃背后的意思还是希望能引起认真思考。前面几节文章是我在股海里扑腾了近二十年,近几年应用博弈理论来思考股市的一点心得。
以前看抄股的书总觉得茫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已知的绝大多数方法最多只能称为经验之谈,其背后缺乏一个可以供人深入思考的坚实的基础,以致无法用理性的辩驳和实践的验证来精进提高。有些说法貌似有理,如P/E值来估价,其实不过是想当然的错误教条,根本经不起统计的验证。形成这个局面是因为这些研究对股市没有找对模型,缺乏一个正确的理论框架,只是套用物理等学科对自然界的研究方法,而忽略了股市是博弈场所的本质。
将买卖股票看着是一场博弈大家都认同,在专家评论和技术分析中已是大量充斥其形象用语。但这些多是描述性的事后分析,对于指导炒股用处不大。已知的博弈理论,大多是处理两方之间的博弈及沟通合作竞争等问题。股市是巨大数量人们的博弈,虽然可以简化成一人对抗股市的双方博弈,但这已经失去人际之间竞争方面的内容,已经是滤去这方面竞争波动的系统,对于只求平均回报的投资者或许适用,但对股市中与他人间博弈的赢出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一直到了近年来,理论研究有点新的东西可以用在股市上。“Minority Game"和“EI Farol 酒吧”【1】【2】【3】模型针对的是许多人争夺有限资源的竞争问题。这和人们在股市中买卖着有限发行的股票情形一样。用它来思考股市,其最有意思的结论是:在资讯均等的情况下,不存在着可以稳定胜出的纯策略。这个结论可以用反证法极其简单地来证明。
由此,对于不求额外回报的投资者,这里的建议是:别花心思钻研技术了,就按证交所建议的比例分散布局。只要你的运气不是特别背,你大致都能取得市场平均的回报。这按比例分散布局在博弈论中是一种混合策略,是上述一人对抗股市博弈中的纳什(Nash)均衡点,也就是最好的策略。证交所建议的比例如果是按照类股历史数据统计结果得出了的,那么它即符合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的概率分布。要不然,你可以自己按照类股历史数据统计列出不同情况下的回报矩阵,将类股的选择作为你方可选择的策略,将各种情况作为股市方可能的策略,这个回报矩阵就成为博弈中的支付矩阵。你就可以按照博弈理论的方法算出帕累托(Pareto)最优的纳什均衡(混合)策略。这就是博弈理论应用的一个定量结果。
上述模型结果的逆反定理是:只有不平衡信息才可能稳定胜出。股市中能在数学期望上胜出的不是任何依于公共资讯的技术和策略,而是不平衡资讯。所以功夫应该下在如何去获得别人所没有的信息上。这给不认命,总想比别人多得一份的炒股人指出努力的方向。这就是说:你多聪明,多辛勤,财经知识多丰富,学了多少炒股秘籍,掌握多少公共信息,通通都不是制胜的关键。你必须在瞬息万变茫茫股海之中发现大多数人还没发现的信息才行。这不是有一份耕耘就能多一份收获的事,下到竞技场,实力不如人,还不如认命的人不下场来的好。
本人对这个“唯有新信息方可制胜”的发现颇为得意。一位朋友看后给我当头一棒,她评论说:“这个不是原创,...” 话虽然冲了点,没有说到点上,但她给出Kennith Fisher的书名,"The Only Three Questions That Count: Investing by Knowing What Others Don't ",使其成为极有价值的评论。
我赶紧到Amazon买了书,花几天时间读了,现在给大家汇报。Fisher的书在2007年出版,被纽约时报列为最畅销书。他在这书的前言提出这个观点:“不论你觉得自己多富有智慧,假如认为更聪明,得到更好训练就能凭着公开的消息和资讯胜过他人,你就是个傻瓜!唯一能够在股市中胜出的根本是:知道他人所不知的东西。” 这个观点完全和我相同,也早了几年,书的副标题就是:投资于独到之处。
与我从博弈论的角度论证不同,他从经济学的市场有效性理论出发。他淡淡地说: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股价上。经济形势,财经消息,历史曲线,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研究这些公共的知识推测将来。你能想到的,有效的市场早就把它折现在股价上了,轮不到你来捡便宜。
(抱歉!试了几次无法贴全,有兴趣请看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044827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