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扭曲股改目标 危及社会公平 |
|
股改的启动,虽然试图通过对价等办法对社会股东进行 “补偿”,并以此为代价让“大小非”股东的股份流通起来,最终达成大小股东利益一致的目标,使股市回归其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但到目前为止的情况说明,这很可能难以实现。
对那些成本低廉、获利丰厚的“大小非”股东兑现冲动,原先的退出设计显然是过于简单了,而且没有全面考虑这些资金的退出,将对市场有多大压力。因此,当滞后的股改后遗症暴露出来,股改的积极成果非但没有得到巩固,反而对经济社会造成了难以评估的影响。
就目前来看,这种影响已有明显反映。一是扭曲了股改目标,全体股东利益趋向一致的目标化变得虚幻。
股改出现如此令人困惑的后遗症,与一个重要理念被忽视有关,这就是股市的“第一性”,也就是它的社会公众性的缺失有关。股市是公众投资场所,是为公众投资在全社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不是公司不顾公众利益、恶意圈钱、兑现暴利的场所。
股市的第一性是社会公众,而其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公众。当初,在设计“大小非”解禁退出方案时,有没有考虑对社会公众股东的冲击、对市场的冲击、对经济大局的冲击?有没有考虑采取相应的减震措施来缓解这种冲击?有没有考虑,当市场一旦发生不正常波动时,应采取哪些危机处理办法来加以抑制?
所有这一切,都与市场各方对股市的看法有关,对公众股东在股市中的位置有关。只有把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股改设计的第一位,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障股市平稳运行放在重要位置,才能让股市回归其基本功能,才能使股市成为有效的社会投资场所。
而现实又怎样呢?受“大小非”解禁影响,股市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急挫40%以上,留在市场里的投资人悉数被套牢,早先的对价补偿也损失得差不多了。股市在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下,出现如此巨幅的震荡,成了社会公众投资人的梦魇。
|
|
 |
违反市场契约和税收公平精神 |
|
大小非确实拥有市场流通权,但获得了高额收益却不必缴税,却违反市场契约与税收公平精神。
实体经济获得10%的利润属于凤毛麟角,但在资本市场,大小非减持获利5倍算低,10倍不稀奇,甚至有获利300多倍的。以实体盈利所得来征收资本所得税收,尤其是低成本甚至极低成本的资本所得,有违税收公平要义,简直是给了大小非一张通向暴利的单程车票。不仅如此,一些自然人非流通股还能通过税收漏洞,享受零税收的优待,如此不公平,是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挑衅。 |
|
 |
国有资产正在流失 |
|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呼吁:“国有股是否减持要更多考虑投资者利益,偏离太高,我认为应该减持,偏离太低应该增持。”目前,一些高管为了套现宁可辞职,显然,这已不是投资者利益的偏离高与低问题了,这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是国资经营预算制度试行的第一年。按照目前的规定,在试行阶段股权转让所得的绝大部分不用上缴,而以后这部分收益如何处置存在一定变数。“大小非”减持浪潮汹涌说明,个人利益大于国家利益,国有资产正在流失。 |
|
 |
退出资金离场冲动冲击二级市场秩序 |
|
比减持更可怕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套现的资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离开二级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资金供求正常,市场可以通过价格调整,实现估值向理性回归。然而目前,由于扩容压力远远大于市场资金缺口,最终可能会导致资金供求失衡。
“今年资金供求资金供求缺口比较大。”国金证券陈东认为,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难以忽视这一事实。“影响资金供求平衡的关键因素在于大小非解禁冲击,其次才是IPO与再融资的影响。”陈东认为,对于IPO与再融资,管理层可以有效控制。但股改时就已经订立的大小非解禁契约,已经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如果上市公司盈利增长预期没有惊喜,将激化解禁股矛盾,并且只能依靠估值水平对供求失衡进行调节。”
在这种情形下,大小非套现的资金是回流股市还是流向实体经济,就成为影响市场资金供求的关键问题。“由于信贷偏紧,这些资金很大可能会流入实体经济。另一个可能性就是一些股东套现后持币观望,等待时机。”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黄学军表示。 |
|
 |
或将冲击货币政策 减弱宏调效果 |
|
“大小非”减持所获资金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资本市场,如民间借贷、企业债、股权投资等。由于最近几年民间借贷业务发展很快,融资需求很大,一些从股市退出的资金进入了民间借贷领域,其投资收益一年不低于20%。二是实业和楼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果“大小非”套现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或民间借贷领域,将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冲击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弱宏观调控的效果。
“大小非”解禁是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制度性改革,虽然已经胜利地迈出了一步,但是却剩下最艰难的部分没有完成。专家认为,因为股改之初准备不足,当时并没有料到高管为了套现竟选择辞职,如今事情已经发生,就不能放任,推出“补丁方案”应是非常必要的。 |
|
 |
基金公司:我们现在都在为大小非买单 |
|
市场很悲观,我们现在都在为大小非买单了。”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忧心忡忡地说。对于大小非解禁的担忧,让机构充满了不安感。这种不安自牛市以来从未有过,即便是“5·30”暴跌时,机构对市场仍充满信心。
大小非的解禁狂潮,超过很多基金经理的想象。早在去年年底,在各家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会上,不少基金经理对大小非解禁还很乐观。不少基金经理当时提出,一旦限售股正式解禁之后,优秀的公司往往因出色的公司基本面,反而容易吸引更多的机构资金关注,由此股价可能被再度一路推高,大小非解禁并不可怕。
然而,在巨额融资下,大小非限售股股东的抛售异常疯狂。一位浙江的资金大户私下表示,其所持有的5000万股某银行股,当时以1元/股的价格购买,在该银行去年上市后,其身家已经暴增至十余亿元,“发现资金运作的收益比较快,这比我做这么多年实业的收益远远要高。” 这位大户称,在高回报的情况下,其考虑不断在一级市场买入法人股,并在大小非解禁后抛售,为了不影响资金流通速度,在限售股解除后,其立即将资金变现。“如果有需要,不会计较卖出时的一两个跌停板。”这位大户说道。 |
|
 |
证监会:很难限制大小非出逃 |
|
一位证监会官员说:“大小非不计成本的出逃,对市场冲击太大,到底用什么样的办法来限制他们呢?”他认为这很难。
他表示:“股改的最终成功要以三年周期来论定。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时,这是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经过谈判自愿达成的股改协议,非流通股股东支付了对价,就是获取了流通权,而流通股股东当时也同意了。我们监管者无法从中干涉,使他们违背承诺。”
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没有什么因素(包括考虑了大小非解禁冲击的救市措施)来改变对股市的悲观预期,那么我们很可能迎来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那就是:A股市场将从现在的点位继续下跌,一路下跌到大小非释放完毕,才算到达底部。而比这个结局稍微好一点的局面,则是指数从3500点迅速跌到1000点的位置,整个市场彻底逼空大小非,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倒重来,犹如《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欲练神功,挥刀自宫,但是,这样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