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买下沃尔玛?”:一个国内知名商学院的院长,郑重地提出“买下沃尔玛”的宏大构想,会引起怎样的反应?“如果要买下沃尔玛,我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无异于天方夜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在接受本刊采访的人士中,这个构想已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相信这样的争议在本组文章发表之后,还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展开。“买下沃尔玛”,这可能是2005年最大胆、最富创意,也最具争议的一个商业构想。

构想

投资沃尔玛

  对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进行整体的分析,我们可以把面临的问题形象地比喻为 “三块板”:即核心技术层面的“天花板”、掌控全球性销售网络层面的“地板”以及发达国家反倾销策略的中间“隔板”。 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在“三块板”的挤压下,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可以说,如果解决不了“三块板”的问题,中国企业必将从计划经济的鸟笼刚出来,又被关进市场经济的鸟笼,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的企业,中国经济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在有限的时间和生存空间内,中国企业必须寻求全新的破解之道。[详细内容]
  一个商业狂想的诞生

  在位于北京东方广场的长江商学院一间面积不大的会议室里,项兵手指着两页刚刚打印好的A4纸,兴奋之情溢于言表。A4纸上记录的不是别的,乃是刚刚蝉联美国《财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的股权结构图。“你看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才3.51%,前五大加起来市值也不过240亿美元。花240亿美元做一间世界顶级公司的最大股东,让别人都为你打工,多好的主意啊。” “买下沃尔玛”?即便是在非商业人士看来,也近乎一个妄想。不过,对于素有“逆向思维的洗脑教授”之称的项兵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纯粹猎奇的想法。[详细内容]
商界回应
一半是怀疑一半是兴奋

  
 
无数的中国供应商正渴望挤进沃尔玛这个全世界最大的销售网络。然而一部分已经进入的企业却在警告人们要保持理智,“对沃尔玛的过分依赖会是一个危机的开始。”
    2001年的一份调查表明,有近76%的国际买家将中国作为首选的采购基地。而沃尔玛显然是其中最大的买家。这一年,跨国零售集团从中国采购出口近300亿美元,沃尔玛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根据沃尔玛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04年,沃尔玛从中国进口产品金额约为180亿美元,接近沃尔玛在美国本土采购额的七分之一。正源于此,中国供应商们早已开始思考各种对策。但是,对于“买下沃尔玛”这个反控制策略,中国制造商们却有着前后截然不同的态。[详细内容]

陈索斌:如果要买沃尔玛,我愿意不惜一切代价!

    “没有和沃尔玛打过至少五年交道的企业,根本不可能理解买下沃尔玛对中国制造的意义!”金王集团董事长陈索斌对《中国企业家》杂志表示。“我是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人!”
    “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1998年,创立5年的青岛金王集团首次进入沃尔玛全球采购系统。这一年,陈索斌在金王青岛总部的办公室里会见了来自美国阿肯色州本顿维尔的沃尔玛高级买手(全球采购员)。见面伊始,后者喜出望外地表示,“我们终于找到你了。[详细内容]

专家争鸣

1买下沃尔玛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项兵教授提出收购沃尔玛的意义在于,提示中国企业应该把自己的销售渠道逐渐延伸到国外去,但管理跨国的销售网络,需要一个团队,中国还没有具备这种管理大型销售网络的实力。[详细内容]

2用外汇储备投资风险很大:

舒志军(中信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从投资风险来看,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国债或一些信誉在3A级的欧元债券是近于零风险的。
        投资沃尔玛是企业投资,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如果我们成了大股东,沃尔玛有可能业绩比原来更好,也有可能会由于经营不善导致业绩下滑甚至破产。业绩下滑的后果是股价下跌;而破产的后果是颗粒无收。至于市场风险,则决定于经济景气状况,经济危机来临时,任何企业都在劫难逃。[详细内容]

3与其“买下”不如“投资”

    “买下沃尔玛”,将中国的制造业和全球最好的销售网络结合在一起,从直观逻辑上看,是一个比较说得通的设想。
    不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全世界每年进行着成千上万宗收购兼并,大部分的并购都是从美丽的愿望出发,却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收购者过分陶醉在“自恋式”的主观幻想之中,没有客观地对自己的收购战略和被收购企业的经营文化进行充分的评估。[详细内容]
4“谁去买”恰恰是问题的本质:

王冉(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我觉得这是我今年听到的最不靠谱的事。项兵教授认为:是国家还是企业去收购沃尔玛“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我认为这恰恰是问题的本质。[详细内容]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607;     欢迎网友投稿: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中国企业家》、新浪财经                本期制作:《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