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四月十二日电 (记者 蔡先杰)面对国际上风生云起的银行业购并大潮,香港银行业丝纹不动,迄今未 有一件似模似样的购并个案,就连相关传闻也不了了之,显出虽泰山压顶却处变不惊的冷静。这是香港银行业拒绝与时代合流 ,抑或暗湍之上的表面平静?这一奇特现象引起此间及及国际业界的关注。
银行之间进行整固,显然是全球大势所趋。九三年至九七年,美国商业银行数目减少了百分之十七,同期英国、德国 、澳大利亚和日本的银行数目亦减少百分之七。九七年至今,全球较瞩目的并购交易步代加快,其中法国国家巴黎银行与巴达 利银行、德意志银行和美国信孚银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和travels,以及日本兴业、第一劝业和富士合并,都是俯拾 皆得的个案。在香港本地,汇丰银行近来也通过积极收购海外银行而不断壮大。
“大者生存”已成为新世纪银行业的定律,香港为何对国际巨变无动于衷呢?香港恒生银行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郑海 泉认为,香港银行数量较少,总数仅三十间左右,且规模及市场也都较小,难以吸引国际大银行的垂青。此外,银行并购活动 多少与经营状况有关,香港银行业经营管理非常出色,抵抗外来压力的能量很强,虽然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仍能在逆境 中挣扎求存,因此缺少与强者联合的内在诱因。
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香港银行业的股东结构以及华人企业文化。郑海泉继称,香港的中小银行多为家族式经营,子 传父业,很多已是百年老店,只要有盈利,仍能挣下去,谁也不愿出售祖业,背上“败家子”的恶名。
不过,现状并不代表永恒,随着内外环境改变,香港银行界面对的竞争愈加激烈,将来出现兼并的前景仍是存在的。 这些压力主要体现在:
其一,亚洲金融危机后,企业贷款相对萎缩,银行集中精力争夺按揭市场,令过去按揭利率大大高于最优惠利率的日 子一去不复返,目前的情况是按揭利率低于最优惠利率的幅度越来越大,还有即时现金回扣等措施,此举对消费者是好事,但 银行的边际利润则每况愈下。未来两年香港全面取消利率管制,并开放外资银行在港设立分行的限制之后,预期银行为了争夺 市场,利率方面将承受很大压力,中小银行的生存环境恶化。
其次,资讯科技发展为银行业务创造了新的空间,网上银行将成为处理银行业务的主要渠道,传统银行分行的重要性 相对削弱。由于发展网上银行投资巨大,祗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才能做出这样大规模但盈利前景并不稳定的投资。由于中 小银行难以独立投入巨资发展网络业务,其固有市场难免被其他大银行蚕食。
其三,香港本地市场潜力有限,银行业的前景取决于能否进入中国内地大市场,目前,汇丰、恒生等实力银行已在中 国开设分行,经营局部范围的人民币业务。中国政府规定,只有资产超过二百亿美元的银行才有资格在内地开设分行,按照这 个标准,大多数香港银行已经摒除在中国内地的大门之外。
竞争加剧、全球自由化、创新科技以及客户对服务要求趋向讲究,显示银行的发展策略应逐渐以扩大规模为焦点。最 近香港金融管理局季刊文章亦指出,适当地壮大规模,银行可籍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为开发科技投入更多资源,以及更有效的 风险管理。扩大规模亦有助银行业务国际化,而不再局限本地范围。
银行界人士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可能长期外于国际潮流,他们对香港银行业合并前景持乐观态度。世界 银行中国处主任黄育川认为,中国加入世贸后,对银行业的完全开放仍需五年时间,这意味着香港银行业仍有足够时间去重组 与准备,五年之间,任何事情也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