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尔增发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南方证券研究所
提示
此分析报告旨在揭示此次增发所募集之资金收购海尔空调的意义,以及未来青岛海尔的成长空间。
1 供大于求——冰箱业务分析
青岛海尔自1993年上市后,一直致力于电冰箱和冷柜事业的发展,多次配股融资均投入电冰箱和冷柜产品的升级换代。
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是海尔系列电冰箱、冷柜等白色家电,其电冰箱和冷柜的市场占有率多年来居行业龙头地位,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领导国内行业潮流,引领市场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优异的经营业绩。公司1999
年度1000家商场冰箱的市场占有率为35.3%,冷柜的市场占有率为41.3%,已连续多年位居同行业第一,充分显示了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目前海尔电冰箱已占据美国180立升以下冰箱市场的20%。2000年上半年,冰箱出口已占公司冰箱总产量的37%。在电冰箱技术开发方面,公司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抗菌、无氟、节能等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但总体上看,电冰箱行业需求增长速度已经趋缓,生产集中度大大提高。电冰箱是中国最早实现国产化的制冷电器之一,从80年代初起步,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电冰箱以占世界总产量16%的份额而位居全球首位。据统计每百户城镇居民电冰箱的拥有率已经达到81%以上,国内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市场运行相对平稳,需求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
而在供给方面,近年来我国的电冰箱产量一直维持在年产1150万台左右,国内的生产能力为2200万台,设备闲置率高达48%,生产严重过剩。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预计2000年需求为1200万台,由于城镇市场需求速度明显放慢,农村市场需求有所增加。
我国的电冰箱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竞争,已初步形成了以科龙集团和海尔集团为龙头的格局,两家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海尔”电冰箱通过采取品牌服务和新品迭出的策略,不断地创造市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供大于求的行业背景中,得到持续发展。销售额稳居市场前二位。1999年我国电冰箱产量的前十名企业情况可参见下表:
1999年电冰箱产量前十名企业 单位:万台
企业名称 品牌 产量 出口量
科龙集团 容声/科龙 265.4 30.2
海尔集团 海尔 259.4 56.9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新飞 123.9 3.3
合肥美菱集团 美菱 90.2 8.6
苏州香雪海电器公司 三星/香雪海 72.5 25.4
万宝电器集团 万宝 31.5 22.1
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长岭 29.6 0.5
博西扬制冷有限公司 西门子 29.5 0.03
长沙中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伊莱克斯 28.6 /
中国雪柜实业有限公司 华凌 23.9 12.3
海尔上市以来产量增长示意图:
2 空间广阔——收购空调业务分析
2.1 全球空调器产量和需求量预测
根据日本冷冻空调工业协会(JRAIA)的预测, 未来几年全球空调器需求量可参见下表:
未来全球空调器需求量预测
年份 需求量(万台) 增长率
2000 3794.1 -0.2%
2001 3922.2 3.376%
2002 4065.3 3.648%
2003 4216.8 3.727%
注:统计数据包括居民房间空调器(包括家用窗式和分体式)和商用柜式空调器(室内柜式空调器和室外空调(主要为商用空调器)
其中房间空调器和柜式空调器的需求增长分别是:
房间空调器 柜式空调器
年份 需求量(万台) 增长率 需求量(万台) 增长率
2000 2819.1 -0.7% 975 1.4%
2001 2916 3.437% 1006.2 3.2%
2002 3024.8 3.731% 1040.5 3.41%
2003 3140 3.808% 1076.8 3.49%
2.2 我国空调市场现状分析
尽管在国际上空调产品已经步入成熟期,增长速度趋缓,但由于空调器进入中国市场相对较晚,在国内制冷家电行业中属朝阳产品,近两年国内空调工业发展呈快速上升态势,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空调市场正由萌芽期进入成长期。
(1)行业增长状况
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家电产品的产量增长情况,可以发现家用空调器行业呈现高速增长状态。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总产量(万台)
152 292 382 519 550 848.59 1153.3 1337.8
产量增长率(%)
/ 92.1 30.82 35.86 5.97 54.28 35.9 16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家电协会
尽管进入97年以后,空调产量的增长率减缓,但事实上其产量增长的绝对数却呈现加速状态。笔者预测,绝对数量的增长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其主要原因是彩电和冰箱在持续多年的火爆之后,其每百户普及率分别为80.73%和66.22%,而家用空调器的普及率仅为20%,巨大的市场将会带给空调企业发展的契机。
(2)供给情况
目前我国空调器生产企业约70多家,生产能力为2250万台。1999年中国空调器产量为1337.8万台,监测销量为877万台,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6%和98%,表明我国空调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同时空调器行业自1996年至1999年监测销量增长率大大高于产量增长率。
空调行业的生产总供给根据全国国产前十位、合资前十位的生产能力计算,累计超过1500万台/年,若包括不具备规模及新近介入空调行业的企业,估计国内目前总的生产能力应在2300万台/年左右。而中国96年空调市场销售为550万台;97年为650万台;98年为780万台;99年为920万台;2000年预计为1100万台左右,产能已明显供大于求。
★主要生产厂商
目前国内空调行业的竞争格局是企业之间强弱分明,生产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小规模企业则处境艰难,1999年空调产量前十名企业可参见下表:
1999年空调产量前十名企业单位:台
企业名称 品牌 产量 出口量
海尔集团 海尔 1,901,972 227,07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格力 1,538,744 154,975
广东美的集团 美的 1,388,646 193,738
春兰集团 春兰 851,060 85,961
上海夏普电器有限公司 SHARP 655,865 385,627
科龙集团 科龙/华宝 629,857 7,67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LG 542,583 115,244
松下-万宝(广州)有限公司 National 515,753 6,000
飞歌空调(合肥)实业有限公司 PHILCO 388,000 6
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日立凉霸 310,821 0
数据来源: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月报
由于空调市场的迅速发展,成长期的高利润促使企业争上生产线,海尔、四川长虹、青岛海信、广东TCL等成为空调企业中的生力军,再加上合资企业的兴起,国内空调器生产能力有所过剩,供求矛盾突出,今后空调行业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品牌的集中度提高。
★产量地域分布
1999年产量的地域分布
排名 地域 产量(万台) 产量份额(%)
1 广东 462.05 40.5
2 山东 262.05 23
3 上海 113.98 10
全国73.5%的空调器产量集中于以上三省。
★生产商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怡康数据统计在1999年全年空调产品千家商场份额中,前6 名空调器厂家分别为:
排名 生产厂家 市场份额
1 海尔集团 29.1%
2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9%
3 春兰集团 8.2%
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6.7%
5 上海夏普电器有限公司 5.7%
6 上海日立 5.7%
这六家企业共占了全国市场大部分份额,说明空调器行业生产集中度处于较高水平。
★进出口情况
几年来国内空调器出口一直呈增长趋势。1999年,空调器出口量突破201.7 万台,并且以4.8亿美元的出口额排在家电出口额的第二位。
从出口国分布及出口种类量值分布情况,出口到中国香港和日本地区的空调器占出口量的53%和出口值的 56%。
空调器进口与出口相反,1995-1998年来一直下降。1999年空调器进口开始回升,进口量为152477台。日本是主要的进口空调器的产地,分别占进口总量和总值的55%和49%。进口空调器以独立窗式或壁式为最多,占进口总量的24%。
(3)需求情况
据国家信息中心有关专家分析, 中国空调器市场近几年处 于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国内总需求为800万台,1999年达1000万台,年增长率达20%以上。
至1998年底,中国城镇居民百户空调拥有量为20.01台。
由于各城市的气候条件不同,越往南方的城市空调拥有率越高,增长率越慢。如上海空调器拥有率为67. 6%,沈阳仅为4.5 %。
尽管空调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的局面,但相对于其他家电产品而言,空调市场的绝对需求量是逐年递增的。而彩电、洗衣机、冰箱等家电产品的市场容量虽然远远高于空调,但其需求空间多取决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家庭的组建,上升余地较小。
据统计,全国城镇居民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不足20台,远低于彩电、洗衣机、冰箱的80台水平,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供应逾趋稳定,全球性气候逐渐转暖,空调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
2000年我国空调器的预期产量为1400万台,其中居民家庭需求量将达到1000万台以上,加上集团消费,国内总需求量将达到1200万台以上。预计今年空调器将成为我国家电第一大出口产品。
3 双赢格局——收购空调业务的定价分析
3.1 公告的相关内容
2000年8月26日青岛海尔董事会公告拟增发不超过1亿股的A股,
募集资金用于收购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74.45%的股权。根据转让合同,股权转让的价格以经双方认可的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空调公司2000年度盈利预测的净利润乘以6.25倍市盈率,再乘以74.45%,计算结果向下精确到亿元的整数倍。经审核的空调公司2000年度盈利预测的净利润为4.38亿元。按上述定价方式,双方决定交易标的的最终转让价格为人民币20亿元。若本次增发募集资金不足20亿元,则公司将使用自筹资金补足。若空调公司实际实现的净利润低于盈利预测的净利润,则出售方应向公司退还总数为[(盈利预测的净利润-实际实现的净利润)×74.45%×6.25 倍市盈率]的款项。若空调公司实际实现的净利润超出盈利预测的净利润, 公司将不向出售方进行任何补偿。
3.2 此次收购的定价分析
(1)市盈率定价法
青岛海尔此次收购空调公司的股权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市盈率定价法。
按照经济学原理,一项资产的价值应该是该资产的预期收益的现值或预期收益的资本化。在实际操作中,市盈率可以简单地用来对企业单方面估值进行评价,因此,预期收益的资本化,可以转化为市盈率评估法。
市盈率评估法是用目标企业的预期市盈率乘以其预期经常收益。预期市盈率可以选择:
1 青岛海尔的二级市场的市盈率
2 空调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
如以第一种方法测算比较,青岛海尔99年每股收益为0.66元,如市场价格在20
元,则其市盈率在30.30倍,而此次收购海尔空调公司股权的市盈率为6.25倍,
远远小于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因此收购后能够大幅度降低青岛海尔的二级市场市盈率,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利益得到相当的保障。
如以第二种方法测算比较,那么在此选择春兰股份、粤美的、格力电器三家较有代表性的空调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来测算该行业的平均市盈率。
上市公司 1999年每股收益 收盘价格 市盈率 平均市盈率
春兰股份 0.865 24.74 28.60
粤美的 0.61 13.61 22.31 27.58
格力电器 0.705 22.44 31.83
注:收盘价以2000年11月24日为基准。
计算结果表明,该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在27.58倍左右, 而海尔集团此次转让海尔空调公司仅要求6.25倍的市盈率。
(2)贴现收益率法
收益贴现法是将目标企业今后所能带来的收益贴现来计算目标企业的价值的。公式为:
NI=PV/K
其中:PV为企业的价值;NI为企业的净收益;K为相关的折现率。
此处假设:1、海尔空调公司今后的利润增长为0;2、折现率为10%。
在上述三个前提下,海尔空调公司的价值约为43亿元,仍然超过本次收购的20亿元的总价格一倍有余。因此,此次收购价对于青岛海尔是有利的。
(3)资产盈利能力指标比较法
盈利分析:海尔空调公司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高盈利性公司,与20亿元收购价相对应的是该公司今年中期净利润1.99亿元。而青岛海尔目前总资产38亿元,中期净利润1.81亿元,新注入的资产盈利水平远远超过原来的资产。
资产盈利能力指标比较
经营净现金流(亿元) 总资产收 净资产收
益率(%) 益率( %)
海尔股份公司 2.09 7.86 6.59
海尔空调公司 4.48 12.8 48.55
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尔空调公司的经营净现金流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比青岛海尔高,是海尔集团的一块优质资产。事实上,此次收购活动还没有把海尔空调不菲的品牌价值包括在内。
3.3 收购后业绩的影响
如青岛海尔于2000年12月31日增发成功,2001年1月收购完成,
届时青岛海尔持有海尔空调公司99.95%的表决权股本,2001年度海尔空调公司将参加合并报表。
本次增发前后的主要业绩指标如下:
1999年实际 2000年预测 2001年预测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397427 580024 1351058
净利润(万元) 31064 41253 76387
每股收益(元/股) 0.66 0.73 1.15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通过这次收购活动,公司的盈利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4 高速成长——海尔未来的盈利空间
按照制冷行业通行的财务结算惯例,在1999年9月到2000年8月的年度里,海尔空调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100亿元。从1997年的26亿元的销售额起步,海尔空调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一个百亿元企业的梦想。 其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惊人的41%,是海尔集团内盈利能力最强的资产。
1999年海尔空调公司生产空调249.6万台,2000年上半年海尔空调公司生产空调器252万台,超过去年全年的产量并全部实现销售,截止到2000年7月底海尔空调公司已实现利润2.68亿元,增长势头迅猛。2000年4月全国重点大商场空调市场占有率中,海尔空调以28.4%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另外,上半年公司产品近四分之一的产量出口海外,目前来自海外的订单已排至2001年。
预计海尔空调公司2000年实现净利润4.38亿元,由于收购需在增发新股资金到位后实施,因此对青岛海尔今年的业绩贡献将视收购时间所定。2001年青岛海尔的业绩水平将出现成倍增长,根据盈利预测2001年空调器公司的预测净利润为5.37亿元,青岛海尔2001年预测净利润为7.
6亿元,每股收益按摊薄后计算将达到每股1 .15元,相当于原先两个青岛海尔的业绩。
1995年,海尔集团的销售额是世界五百强入围标准的1/18,1996年是 1/12 ,1997是1/6,1998年是1/4,1999年海尔32 亿美元的销售额已是入围标准的 1/3 ,2000年希望是1/2。海尔集团有望在2006年之前进入世界500强。
如今海尔的品牌已经是价值高达265亿元(1999年)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集团公司通过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先后兼并了18家企业,盘活15亿资产,吸纳员工2.3万人,15年内获得了平均81.6%的超速增长,目前已经能够生产白色、黑色家电、智能电脑、手机等58个系列,9200多个品种的产品。在营销方面,海尔培育出1000多个店中店、专卖店和电器园,发展了4万多个市场营销网络,1999年在国内的销售收入达268亿元。2000年上半年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96亿元,预计全年可达到 400 亿元。
此外,海尔集团对青岛海尔的扶持力度也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业内人士都知道,海尔集团以前一直致力于将其盈利能力很强的空调器业务和洗衣机业务分拆在境外上市。而此次增发收购行动表明,海尔集团将全力打造A股“青岛海尔”。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股市也面临着开放,
国内的资本市场也完全可以适应海尔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此次关联交易也向投资者表明,海尔集团内部的优质资产都有可能通过收购注入到青岛海尔内,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岛海尔的业绩,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海尔集团内部的风险投资转化机制,为海尔集团大规模的涉足高科技行业提供有力的保证。
股份公司目前的销售额仅占集团销售额的七分之一左右,其集团的强大也可略见一斑。海尔集团还有科技含量很高的机器人、纳米材料、特种钢板、信息软件、电脑、手机等优质资产,预计将来可能会将这些优质资产再注入上市公司,由此将给该公司的基本面带来更大的变化。
5 独门功夫——海尔的独特优势分析
5.1 新品开发速度
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带动了海尔产品的市场,更使其净利润呈高速增长的势头,目前,海尔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1.2个新产品,每天申报2.3项专利,居国内企业之首。
5.2 技术领先
海尔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仅1999年就开发出582项专利技术,平均每天就有2.3项专利问世,新产品开发287项,商品化率达90%以上,当年80
%的销售收入来自新产品。目前,海尔拥有各项专利达2200多项,中国洗衣机行业2/3的专利属于海尔,新产品开发已具备了超前10年的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海尔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在海尔的产品中,直接源于顾客信息反馈,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比如“地瓜”洗衣机和小小神童洗衣机,其中小小神童洗衣机已开发到第9代产品,目前已经销售200万台。
海尔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处于同行的前列,先后推出的负离子+多元光触媒空调、数字直流变频空调、MBV网络变频家用中央空调、无氟空调等,在空调器的开发和设计中融合了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比如采用了微电脑技术、变频与模糊控制技术、高效节能与超静低噪技术、健康舒适与环保技术等,这些均属于国内外空调行业的尖端技术。美国EPA
还将本年度的“能耗之星”授予唯一来自中国的海尔空调,这标志着海尔空调的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科技投入方面,海尔集团与科研院所及国内著名大学合作,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R&D的投入都在销售收入4%以上,1997年为4.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4%,1998年提高到7.8亿元,占4.6%,1999年增至10.3亿元,占到了当年销售收入的4.8%,占当年利税总额的79.2%,
为海尔技术领先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公司建立的检测中心,获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实验室认可,由海尔检测中心出具的数据与国家权威检测机构有同等效力。在日前排定的我国高新技术十强企业中青岛海尔荣膺第三名。
5.3 品牌价值
美国有GE,中国有Haier。
如今,海尔已发展为品牌价值高达265亿元(1999年)的中国白色家电第一名牌。
无形资源包括企业商誉、品牌、营销渠道、顾客的忠诚、企业文化、专利、特有技术和工艺、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等。长期形成的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是非常难以追赶和超越的,海尔集团恰恰在这一领域长期下大力培育自身优势。
海尔集团本着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营销理念,创出并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在国门之内无名牌的理念下,海尔品牌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国注册海尔商标,与世界大牌抗争。为了大踏步进入国际市场,不仅率先在国内家电行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而且先后获德国GS、 EMC,美国UL、ETL、DOE,加拿大CSA、EEV,美洲NRTL/C,澳大利亚SAA,日本S-MARK,欧盟CE,沙特SASO,俄罗斯GOST,国际GB,南非SABS,菲律宾PSB,中国CCEE,韩国安全认证等18类产品认证, 其中获得了美国UL“CTDP认可”,加拿大CSA全权认证,并获欧盟EN45001实验室认证,产品可直接出口87个国家和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海尔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认证。
在产品质量差异日趋缩小的情况下,服务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海尔推出了顾客至上的三全服务:全天候24小时服务、全方位登门服务、全免费义务服务。海尔的标准化服务在国内外有口皆碑。1996年,海尔作为唯一的亚洲企业获得了美国优质服务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
5.4 流程再造
1999年8月海尔就全面实施了以追求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为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并成立了主要负责物流、商流(包括国内商流和国外商流)、资金流的推进本部,进一步整合国内外市场资源,提高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与国际接轨。以边际利润最大化为中心转向以用户满意度最大化为中心的转变是企业伟大的变革。
海尔的以市场链为核心的企业流程再造,正踩上了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第三次企业管理革命的节拍。前两次革命,一次是100年前由一位美国工程师发明的泰勒制;一次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日本的TQC管理方式。
新经济的最主要特征是网络化。网络化带给用户和企业的最大变化,是个性化需求的得以提出和满足。而企业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现有的组织结构就必须进行调整。第三次管理革命与前两次的最大不同在于这一次不是纯对企业内部进行手术,而是内外结合。除了新经济的挑战,流程再造也是预防和克服大企业病的一剂良药。因为新经济下,没有反应速度,就没有一切。
流程再造对海尔来说最主要的一个是物流,一个是商流。
物流是以时间消灭空间,用速度时间消灭库存空间。把所有仓库都消灭掉,当然这是海尔的一个目标,至少海尔已经把几十万平米的仓库消灭掉了。最终,海尔的仓库不是为了仓储而存在,而是为了配送暂存用。如果将企业的仓库比做水库的话,现在要把所有水库的闸门都打开,变成一条河。而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有很多“大水库”,其次是半成品库,然后是产成品库。而恰恰最大的问题是水库看起来有水,但实际上水出不来。因为相当大一部分是死水。
商流是以空间消灭时间。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它都会认为产品从生产线下来到用户手中这段时间是正常的。对海尔来讲,新经济时期,必须省去这个时间,用户在网上订货,海尔根据订单送货便结束。依靠自身的网络“空间”,海尔将这一时间消灭到零。
信息流是最主要的。传统企业是以物流为中心的,现在的企业必须是以信息流为中心,信息流产出物流、物流带动资金流。
针对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对接问题,海尔提出了三个转移:一是企业内部组织要适应外部组织的变化,从原来直线智能式的管理转变到市场链的管理,也称为“海尔的市场链”;二是从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转移;三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建立健全整套网上服务体系,实现了网络化管理、网络化营销网络化服务和网络化采购,依靠海尔品牌的影响力和已有的市场配送、服务网络,为向电子商务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正是海尔电子商务真正的“商务”核心。
5.5 B-X个性化电子商务营销
在新经济时代,只有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商家设计、海尔制造”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的,这种全新的营销模式能更好地满足用户乃至商家的需求,但对制造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开发设计系统,二是柔性制造系统,三是能使信息增值的信息平台。”
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业务和管理模式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个性化电子商务营销是青岛海尔的一大特色。2000年上半年青岛海尔投资300万元设立了海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占新公司30%股份。海尔的电子商务业务已于2000年4月18日开通试运行,至6月30日,B2B已经交易了1000多万元;目前海尔的B2B采购和B2C销售已突破12亿元交易额,超过了新浪网、8848网,预计2000年全年可实现15亿元的交易额。海尔电子商务正以3个月10倍的速度成长。
在2001年新的制冷年度订货会上,海尔空调总签约达157亿元,比2000年制冷年度增长45%,创下我国空调行业新品订货额之最,并且新产品占到该公司总签约量的98%。此次海尔集团在全国10个城市召开的B2B商务合作交易会是一种全新的合作商务理念,海尔空调将自己最新根据市场需求而开发设计生产的八大系列80多个品种,搭建了一个可供商家和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平台,使商家和用户在这些平台上进行模块化操作,不仅可以定制自己喜爱的产品,更可以定制出明年甚至未来市场潜力的产品。所以,像海尔金超人环绕立体风、MRV变频中央空调、健康新超人等等深受市场欢迎,成为新品中的明星产品。
海尔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提出了与客户之间是零距离。海尔现共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58个门类的9200多个基本产品类型,2万多个基本功能模块,自由地进行组合,就能产生出独具个性的产品。同时庞大的销售网和支付网的优势为网上采购网上支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销系统中已有1万多个营销网点,甚至延伸到6万多个村庄,而网上支付现可在全国的建行营销点上实现;
海尔电子商务的特色首先在于能够加速信息的增值,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户点击www.ehaier.com,海尔可以在瞬间提供一个E+T>T的惊喜,就是传统业务(T) 加上电子技术手段(E)大于传统业务。其次可以加速与全球用户的零距离,无论何时何地,www.ehaier.com都会提供在线设计平台,用户可以实现自我设计的梦想。
5.6 国际化的海尔
在跨国经营方面,海尔的产品已批量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共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6000多个经销点,而且在海外设厂5个,在建的8个,1999年海尔集团来自海外的销售收入达1.4亿美元。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中国出口的家电产品中,海尔的产品占到向德国出口的98%,向美国出口的53%,向欧洲出口的33.42%。现在,海尔在欧洲、美国和东南亚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熟悉,并已占领美国200立升以下冰箱市场25 %的份额。
由于新技术、新产品拉动了市场快速发展,海尔空调的海外市场更具活力。海尔空调出口速度成倍递增,现在每4台海尔空调就有1台出口海外。在欧洲市场,海尔空调最先推向市场的无氟空调、MRV网络变频家庭中央空调、金元帅等产品,以其高科技、高适用性备受欧洲市场欢迎,大大拉动了海尔空调对欧盟的出口。2000年初,海尔空调巨大的出口市场引起欧盟经销商的热情关注,德、意、法三国经销商不惜买断海尔空调5条生产线用于出口。此外,美国EPA还将本年度的“能耗之星”授予唯一来自中国的海尔空调,这标志着海尔空调的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海尔集团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在全球主要经济区域搭建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目前在全球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具备三种以上产品生产能力并占地100英亩的工业园7个,工厂46个,服务点近12000个,营销网点53000个。
海尔的企业竞争力,已经可以和国际著名家电企业比肩。1997年,在美国《家电》杂志公布的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中,海尔集团名列榜首,超过了GE、西门子等世界著名的家电企业。同年12月18日,海尔总裁张瑞敏荣获香港《亚洲周刊》颁发的“九七年度企业家成就奖”。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的亚太地区最具信誉的企业中,海尔列居第7位。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中, 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 26位。
5.7 深厚的企业文化
青岛海尔参照美国、日本企业推崇的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海尔文化。
海尔文化卡上面列有:“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
企业文化让海尔的员工从思想上接受海尔的市场观、质量观、服务观、用人观等理念和价值观。不仅从根本上统一了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而且唤起了员工的进取心,极大地激发了工作的主动性。
“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海尔作风、 “先难后易” 开拓国际市场的理念、 “用户永远是对的”
服务观、“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才干出来的” 质量观、市场观念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
“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等都是海尔文化的具体体现。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企业管理中提出的“斜坡球体论” (即海尔定律):认为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体,市场竞争与员工的惰性会形成下滑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球体便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斜坡上的球体不会自行上升,因此需要一个向上的拉动力,企业才能发展,这个拉动力就是创新。基于这一理论,海尔创出了“OEC”(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模式。 深厚的海尔文化底蕴提升了海尔的企业竞争力。
6 蓝筹魅力——青岛海尔的二级市场价值
从公司基本面来看,青岛海尔一直是中国家电企业的一面旗帜。自1993年11月19日上市以来,在股本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海尔的净利润仍然以每年递增30%以上。2000年中期报告显示,海尔在1999年度10配3送2的基础上,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仍比1999年同期增长20%以上。海尔已经成为世界知名家电品牌,品牌价值已经达到256亿元。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蓝筹股已经越来越受到机构投资者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关注,业绩优良、稳定成长、高流通市值、高品牌知名度和无形资产等成为了选择蓝筹股的标准。无疑,增发后的青岛海尔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
2001年增发后的青岛海尔每股收益将达到1.15元,净利润增长率达到78%,成为高成长的一年。而海尔集团对于股份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观念的改变也意味着青岛海尔未来几年的高成长有坚实的保障。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