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企上市沉浮史:一个经改30年的缩影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5日 15:27 新经济导刊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民营企业在股市里积极争取有所作为,我们看到的是一条艰辛而坎坷的路 本刊记者 斯坤 有一种经济成分,曾经就像生于夹缝之中的小草,备受歧视、压制,那就是“民营经济”。而“股市”, 其实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就存在,由于历史原因,这一从西方引进的产物有一段时间也被扔进了“旧时代”的垃圾桶。 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以前曾被当垃圾处理的产物,又被重新拾拣回来。民营经济和股市皆是如此。 从1978年安徽凤阳分地开始,民营经济开始在全国各地萌芽。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全国掀起一股经商热,民营经济由刚开始的急剧增长逐步步入稳定期。如今,“国退民进”已是时代的主旋律,民营经济已与国有经济并肩齐驱,大放异彩。 经历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股市裂变的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英之后的全球第四大证券市场。多数中国人对股市存在的合理性不会再有质疑,更不会纠缠其到底姓“资”还是姓“社”。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使中国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取得的成就令全球瞩目。不经意间,仅仅几年前在国际舞台上尚默默无闻的中国企业群体突然发力,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大大超出了西方观察家们的预期。 2007年度在全球范围内所有交易所新挂牌上市的1739家企业中,中国企业竟达227家,居各国之首!而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为189家和178家,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在这227家新上市的中国企业中,占中国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有33家。相比国有企业,这个数字尚是波澜不惊,中国民营企业界却为之欢欣鼓舞,甚至激动不已。 “硬币”的另一面,却显得不那么轻松。尽管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达410家,人们的认识也早已走出了历史的窠臼;但是,在十多年以前将“民营企业”与“股市”相提并论,多少让人有点难以接受。 这似乎也无足深怪。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里,民营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而股市只不过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工具而已。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民营企业在股市里积极争取有所作为,我们看到的是一条艰辛而坎坷的路。 股市门外的挣扎 中国民营经济起步于1978年,这一年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逐步发生了变化。但是直到1988年,私营经济的地位才正式得到国家的最高法律的确认。 这个时期,不少私营企业主将企业挂靠在地方政府或集体、国营企业之下,以求形式上的“根正苗红”,得到政策上的庇护和观念上的认可。在此阶段,生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首要问题。上市,就算对于民营企业主中最有想象力的人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况且这个时期,中国没有正式的“股市”,有的只是一些国有企业试点性质的股票发行和交易活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行了价值约82亿的股票,其实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股票,只不过是戴着股票帽子的集资款凭证,一般是承诺几年后连本付息的无风险定期债券。可以想象到当时国人对股票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家发行公司效益并不好,许多股票的承销工作由政府政策性地摊派下去,动员党政干部购买。 直到1990年、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陆续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股票管理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90年是中国股市的一个转折点,股市在这年突然狂热,股票价格急速上窜,例如在此之前不被看好的深发行股票价格在这年里狂翻了10倍。中国最早的一批股民在这年的股票投资中赚得盆满钵溢。 但是,正是这场意料之外的股市热潮让政府部门对上市有了更严格的监管。由于当时交易渠道的不畅,真正推动这次股市热潮的却是黑市。政府迫切需要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交易场所。 1993年的《公司法》中对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上市的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包括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持有股票面值达1000元以上股东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要在25%以上。 而对于刚起步的民营企业,这两个条件几乎把所有的企业挡在门外。当时股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恐怕是凤毛麟角。况且,民营企业多以家族企业为主,股权过于集中。 而且当时中国股票发行制度采用的是行政色彩极浓的审批制,股票发行的额度和指标由政府审批。而股市最初建立和发展得益于国有企业改制的契机,股市建立后主要职能是为国有企业改制服务。政府有众多国有企业需要通过上市改制,所以当时上市指标是一种稀缺资源。 在股市诞生之初的几年里,没有一家民营企业上市。 上市先驱的冲锋 1988年之后,民营经济开始快速地发展。当企业做大后,企业内部资金就很难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对外融资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融资渠道的狭窄成为企业扩大发展的瓶颈。 虽然在此之前没有民营企业上市,股市在建立以来一直为国有企业所专用,但是国家相关法律上并没有禁止民营企业上市的规定。而对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民营企业来说,上市直接融资也许是比银行贷款更为容易的融资方式。 最早下海经商的一批弄潮儿无疑都是敢于突破现实、超越自我的强者。只要有可能,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尝试的。当时股票上市监管制度还不够规范、完善,使得民营企业上市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在深圳这个作为改革试验田的特区,新鲜事物在这里都可能有获得成长的机会。1992年深圳交易所就出现了民营企业的身影。 哪家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不同的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一般认为,1992年6月2日“深华源A”在深圳交易所的挂牌打响了中国民营企业上市第一枪。这是中国第一只不存在国家股的上市公司,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开始了艰难起步。 然而,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深华源上市后的发展经历告诉我们,上市并不意味着成功。上市后的深华源经营状况反而节节败退,1996年出现亏损,1998年因为亏损被深圳交易所实行特别处理,带上ST的帽子。2000年10月,将资产全部转让给沙河集团,其实是沙河集团买其壳上市。2002年其股票简码也改为“沙河股份”。至此,“深华源A”已成为历史。 第一家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民营企业则是1994年挂牌的东方集团,目前其经营业绩依然良好。1994年以后,在深圳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接踵而至。 1992年到1994年是民营企业上市的起步阶段。1995年股市低靡,这一年只有一家民企上市。1996到1998年为民企上市的发展阶段。其中以刘永好兄弟所执掌的新希望集团完成股份制的改造标志着民企进入证券市场的通道有了突破性发展。1999年之后民企上市就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2001年,在股票发行制度上,核准制取代审批制,更是催生了民企上市的高潮。核准制以市场供给调节为主,取消了股票发行的额度与指标,这一制度变革让股票市场真正向民企打开了大门。 不过,上市给民营企业带来的不仅是一夜暴富的神话,也许还有更深刻的反思、更沉痛的教训。随着上市民企的增多。出现问题的企业也逐步增加。 在2004年,人们又惊奇地发现,上市也不一定能融到资金。2004年8月,苏伯尔成为在中小企业板新股上市跌破发行价的第一例,其后宜华木业、美欣达在该月接二连三地上演这令人心痛的一幕。 可见上市可以在短时间内造就超级富翁,也同样能在瞬间毁灭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资本市场不是一个淘金的天堂,而是为有实力的、规范经营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其发展的平台。 海外股市掘金 而在新千年前后,民企除了在国内及香港证券市场上展开攻坚战,而且还将视线转移到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海外证券交易所。以科技、互联网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2000年前后掀起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热潮。 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企是“侨兴国际”。虽然侨兴在股市上募集到的资金只有890万美元,但却为中国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途径。 1995年,侨兴电话机市场占有率已位居中国第二,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公司掌门人吴瑞林希望通过上市募集资金。但是当时实行的还是审批制而不是核准制,民企很难在A股成功上市。 深思熟虑后,吴瑞林坚定了上市之路。几番研究将上市目标放在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因为在境外主板上市要求非常之高,只能考虑门槛较低的二板市场,在二板市场里以美国纳斯达克最为著名。 但按规定,国内企业要到境外上市,必须经过中国证监会批准。于是,侨兴走了条“曲线救国”的路子。首先利用侨兴原来在香港注册的一家公司,到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一家新公司——侨兴国际;然后利用“侨兴国际”收购国内侨兴公司90%股权;之后申请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侨兴首开中国高科技企业纳斯达克上市之先河。在侨兴的示范效应下,中国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几乎都以纳斯达克上市为阶段目标。此后,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纷纷登陆纳斯达克。其后UT斯达康、中华网、携程网、e龙网、盛大、分众传媒等一批IT企业均在创立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成功奔赴纳市上市。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网易丁磊问鼎中国首富,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其在纳市上市时正值中国互联网寒冬,其股价曾经一度跌破发行价,甚至几近摘牌。上市也许正是一场残酷考验的开始。 而盛大在2004年于纳市上市后,陈天桥便以31岁年纪位列胡润中国富豪榜榜首。海外上市好像成为一股无法压抑的潮水,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TMT产业里,往往凭借一个idea就能获得风险投资,并且走上快速上市之路,这在1999年之前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在中国,他们开创了企业家可以凭创新白手起家并且超速成功的先例。 一批中国商业社会有史以来最阳光、最年轻富豪的诞生,让无数有志青年点燃了创业梦想,从此,中国商业社会多了一种新的创业观念,进入了一个全新创富时代。中国开始进入全民创业的持续高潮。 “到纳斯达克圈钱去!”成为IT创业圈中一句激动人心的口号。 除最热门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以外,纽交所等老牌交易所魅力重现。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纽约交易所的挂牌,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上市的民营企业,标志着中国民企不但能在美国创业板上市,也能跻身美国主板市场。 相比美英等“热门”交易所,以日本、韩国和德国等为代表的海外交易所长久以来,对中国企业来说一直都很陌生,但是近几年德国、韩国、日本交易所中都出现了中国民企的身影。2007年8月8日,博奇环保科技的股票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一部正式挂牌交易,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家被东京证券交易所批准,首次公开发行即直接登陆东证主板的非日本公司。 最近几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民企盈利能力和质量大大提高。行业分布越来越广,过去是以互联网为主,现在遍布新能源、消费服务以及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而且地域分布广泛,不管是上市公司的来源,还是海外去向而言,都是如此。 中小板与创业板 对于不少民营企业来说,2004年5月2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中小企业板块启动仪式在深圳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等出席。 2004年5月28日浙江新和成发布招股说明书,成为中小企业板第一股。 中国大部分民企处于创业期,而这些企业能否成为大型企业,除了自身运营管理水平外,能否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也是关键。中小板上市的门槛比A股相对要低很多,中小板的建立初衷主要就是服务于成长中的民营企业。 从此,中国民企在国内上市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就连在广大互联网从业者之前的“互联网只能在香港或海外上市”的惯性思维也被打破。2006年12月4日浙江网盛科技登陆中小企业板,国内A股迎来首家纯互联网概念上市公司。 中小企业版中绝大多数企业是民企,人们往往称中小企业板为“民营企业板”。 而更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创业板将在今年推出。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不同,现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为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新兴中小型公司提供融资场所。 因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偏小,营运时间较短,市场前景不确定,造成其盈利能力不稳定,而主板市场因为进入门槛过高也将它们拒于门外。而创业板作为二板市场,是现在主板市场的补充,进一步降低创业型企业的上市门槛,运作成熟的创业板上市企业之后也可以转到A板主板。 创业板的推出,会让风险投资更敢于投入创新型企业,继而更大程度地刺激中国民间创业热潮,创业版的实施将为民营企业提供更直接、更广阔的上市舞台。 民营企业经历了苦难的历史,从舞台的边缘逐步走向舞台的正中央,其间的辛酸磨砺出民营企业更顽强的生命力。在上市问题上,民营企业同样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如今,资本市场已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股市与民企的激情碰撞必定会将中国经济推向一个新高度。这是时代给予民营企业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