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陈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与胡耀邦也不无关系。胡耀邦为会议准备了一系列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讨论的材料。他为何把这些与会议议题关系不大的材料送到会场,至今不得而知。
刚刚解除“政治监护”的老将军谭震林,第一个在会上“放炮”,点名道姓批评“凡是派”中央领导,要求为“天安门事件”、“二月逆流”等问题平反。
聂荣臻、徐向前、康克清、萧克、马文瑞和万里、胡耀邦等人,要求澄清“文革”中的大是大非问题,平反冤假错案,解放老干部。
11月14日晚上,邓小平回京。他预备在会议闭幕时发表讲话,最初由胡乔木起草,主要谈工作重心转移问题。没料到短短几天内,形势大变,胡乔木的讲话稿已不适用,最后改由胡耀邦、于光远、林涧青等人重新起草。
11月25日起,许多人在讲话中公开把矛头对准坚持“两个凡是”的干部。卫生部部长江一真在西北组发言时指名道姓批评汪东兴。王震、徐向前、胡乔木、邓颖超、万里、习仲勋等人,批评“两个凡是”。
斗争并不局限于会场内。谭震林在10月份写就一篇文章,批判“两个凡是”,但《红旗》杂志拒绝发表。邓小平直接批示支持:“我看这文章好,至少没有错误。”12月文章得以发表,“凡是派”败退。
京西宾馆的大讨论引爆了社会压抑已久的情绪。会议期间,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随后吴晗历史剧《海瑞罢官》也被平反,西单“民主墙”热闹非凡。场内言论与场外民意,形成极有意味的互动。
这是一场漫长的政治辩论,前后持续36天,以革命元老的胜利而告终。在闭幕会上,华国锋对“两个凡是”作了自我批评,并要求“以后给党中央写报告写‘党中央’就行了,不需要写‘华主席,党中央’”。叶剑英在讲话中一锤定音:这是谦虚美德,这种谦虚是非有不可的。
而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意气风发的报告,被后世认为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12月18日到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仅用5天时间便落下帷幕。陈云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当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有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陈云六人,“改革派”中共元老已占绝对优势。
经过这场关键的政治角力,旧时代结束了。回想1978,谁能撬动中国?10亿众生中,独领风骚者,一群白发老人而已。
这是从未有过的景象:一批老人扭转了一个十亿人口国家的政治走向,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1980年代。他们的政治影响,在此后的权力格局与走向中,持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的政见和思维,决定了此后30年改革的路径和框架。直到今天,中国的改革仍然没有超出他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