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东方面孔,如今出现在芝加哥大学网站的头条新闻位置,和一只恐龙、一座老房子、一群关注金融危机的西方人列在一起。他灰发稀疏,两眼有神,面带微笑。
南部阳一郎,“粒子物理学的领袖之一”,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和费米研究所的新骄傲。
走在校园里,南部阳一郎右手插袋,跟在身边的是端着采访本或是照相机的记者。
华人最早获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也出自这里。南部比杨振宁年长一岁,拿奖却晚了51年。隔着半个世纪,他们都凭借宇宙对称性破缺的研究而打动评委。
南部彻底变革了基本粒子及其活动空间的科学概念。他最出名的两篇论文发表在1961年的《物理评论》上,一篇被引用2967次,另一篇是1336次。这还是在极少有人看懂的情况下。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最新粒子对撞机等巨型科学装置今天仍在检验他的理论,科学家们希望藉此见到对称性破缺的发生过程。
芝加哥大学的新闻发布会,来了不少“朝拜者”。
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詹姆士·克罗宁看上去比新获奖人还要激动,他说:“有件多年以来一直很清楚的事情是,在所有诺贝尔奖获奖人里,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南部阳一郎。”
南部阳一郎的同事杰夫·哈维教授这天上午原本应该上《量子色动力学与弦论》课,可凌晨5点多传来南部获奖的消息。哈维教授一上课就对学生们说,咱们这些东西其实衍生于南部的理论,与其听我在这里讲,还不如听他本人的。于是,他“带领一众学生浩浩荡荡开往新闻发布会的地点”。
有人打趣说,如果南部拿不到诺贝尔奖,简直对不起老师——他在日本出生并接受教育,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都曾是他的老师。朝永振一郎将他推荐给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眼下,南部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夸克质量不一样。他大笑着说,自己会一直思考下去,直到死亡来临。早在1991年他已成为荣退教授。
南部获奖后,著名杂志《科学美国人》重新在网上刊登了1995年描写他的长文。
作者穆克纪写道:“坐在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研究生讨论班的后排,离我第一次见到南部阳一郎将近10年了。他矮小的身材套着优雅的西装,在黑板上画着长长弯弯的管子。有时他说那是超导体的涡流线,其他时候他称它们为连接夸克的弦。起初我迷迷糊糊,接着被那沟通两个如此迥异的领域的桥梁所吸引,我后来请他当论文指导教师。”
穆克纪发现,即使面对面,南部仍然难懂。有“活着的爱因斯坦”之称的物理学家威腾这样形容南部:“人们理解不了他,因为他太有远见了。”
物理学家布鲁诺·祖米诺则说:“我以为如果我现在能看懂南部在想什么,我就会在竞赛中领先10年。因此我同他谈了很长时间。但等我终于明白他说的是什么,10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