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长期以来,出于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因素的考虑,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从而造成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较高的原油价格。这种不平等的价格,即所谓的中东原油“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损害了亚洲国家的利益,越来越为亚洲国家的政府和石油消费者所关心。由于我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量逐年增加,“亚洲溢价”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全文阅读][发表评论] |
|
定价权的缺失 |
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价格参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的市场价格来调整,政府则按照三地价格制定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再在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浮动。石油定价权的缺失导致了的亚洲溢价,对我国进口石油产生价格风险。在2003年,中国从中东相关国家(主要是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进口原油2847万吨;与欧美相比,平均“亚洲溢价”为2.56美元(桶);由此计算,仅仅因为“亚洲溢价”,中国当年进口石油多付金额就达到5.4亿美元。“亚洲溢价”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亚洲的经济竞争力。
中国要建立原油期货市场,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争取石油定价权。亚洲市场至今没有一个能够与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相竞争的、反映亚洲原油供需情况和代表亚洲利益的原油期货市场。至于杜拜原油,由于其产量的急剧下降,其价格变得更易被操纵,基准原油价格的作用受到了质疑。日本和印度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原油期货,意图争夺定价权和改变亚洲在原油进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中国也应该考虑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利用监管权和规则制定权来对市场施加影响,使油价的形成能反映中国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发表评论] |
正方:我国需要石油期货 中国构建石油期货市场具备两个有利条件:第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临近中东,有利于石油的交通运输;第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可以带来较大的石油期货交易量。交易规模是形成定价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寻求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可以更多地利用贸易、期货等市场手段,海外并购并非唯一选择。[发表评论] 收购未果昭示中国应构建石油期货市场 运行平稳功能初现 上海燃料油为石油期货铺路 姜洋谈中航油事件:尽快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 石油体制改革指向市场化 中国石油期货亟待出炉 |
反方:我国不需要石油期货
首先,石油生产和消费具有国际性特点,国内石油期货及衍生投资工具、价格机制一定要和国际接轨;其次,石油由于其资源禀赋和现代社会经济、国家战略关系特征,石油价格演化具有强烈的国际地缘政治和大国国家战略关联机制,中长期的石油价格趋由此确定;再次,短期的石油价格演化除了受供给和需求均衡影响外……[发表评论] 中国的石油期货尚未成熟 别轻易涉足石油期货投机 我国企业不应轻易涉足石油期货投机交易 专家称我国企业不应轻易涉足石油期货投机交易 |
|
原油市场展望 |
 |
下半年油价预测:高盛公司关于美国未来能源石油分析报告 |
高盛认为,原油市场可能已进入一个称之为“超高油价”(super spike)时期的早期阶段。在今后数年交易期内,持续高油价范围将足以对社会减少能源消费带来实际意义;唯经此过程并使令油价下降后缓冲原油储备方可重新建立。需求活跃令公司将“超高油价”范围从此前的每桶50-80美元向上修正至每桶50-105美元。
高盛已将早前预测并公布的WTI超高油价范围从每桶50-80美元调升至50-105美元。随着经济增长对原油的强劲需求,特别是中美两国经济在历时一年的每桶40-50美元WTI油价中仍表现强劲使高盛感到吃惊。在回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情况时我们发现,美国当时的汽油开支占美国经济和消费开支的比重较今日高出很多,由此可能解释我们现已面临的高价石油汽油,而至今未出现以前那样对经济的冲击。[报告全文]
|
|
|
|
亚洲的应对之策 |
中俄能源巨头在胡锦涛主席访俄期间终于完成了对接。7月1日,中石油与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简称“俄石油”)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中石化与俄石油签订了建立合资企业的议定书;国家电网公司也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统一电力”)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考虑到此前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石化与俄石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而国家电网公司与统一电力签署了深化合作备忘录。至此,中俄能源全面合作轮廓已经确定。[全文][评论]
|
为期一天的第23届东盟能源部长会议及第二届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7月13日相继在柬埔寨暹粒市举行。针对持续上涨的油价,与会各国官员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能源安全领域的合作,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与会部长们表示将在东盟+3能源合作框架下,通过广泛合作寻求减少因能源成本增加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包括加强协调,使可替代可再生能源进入地区能源供应体系。同时对石油储备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维护能源市场稳定方面密切合作,应对可能发生能源危机作准备。[全文][评论]
|
中印在能源合作方面的长期基础主要出自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的考虑。基于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是两国同质恶性竞争造成的低效率。中印都有很大的能源缺口,迫使两国在能源富裕的国家进行大量的投资,这既造成了两国之间的直接竞争———如中国击败了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得了在安哥拉的石油勘探权,也使双方在能源争夺方面的开支倍增。二是克服“亚洲溢价”的存在。亚洲国家购买原油通常只是单独进行交易,这严重影响了谈判的效率,造成了亚洲能源溢价的存在。[全文][评论] |
|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82628888转5591
来信至:点击发送
欢迎投稿 信箱:点击发送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尘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