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武岩生
深圳零星冒出“断供”事件后,立即引起了全国的强烈关注,继而北京、上海等城市也爆出了“断供”现象,全国各地商业银行对个人房贷业务风险的警惕性也随之增加。然而随着相关报道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接近事实的真相:源于深圳的“断供”风潮,更像是开发商、购房者和中介“串供”演出的一场要救市政策的逼宫大戏。河北是否存在断供?断供到底是如何界定的?就此记者走访了银行等金融单位。
调查 河北没有大规模调查房贷
“说实话,最近银监局也好,人行也好,确实密集地发过一些有关信贷的通知和政策要求,但都是在今年年初就确定的货币紧缩背景下的,并非因为深圳‘断供’风潮。”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一位信贷部负责人对记者说。
有媒体报道,近期各大银行对于个人房贷业务,尤其是第二套房贷业务执行方面,相继展开有关是否存在“断供”情况的内部“大检查”,甚至有个别银行被主管部门“点名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市场方面,银行在具体执行上也严厉起来。而我省其实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几个月的统计数据来看,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率提升,基本上没有变化。”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部负责人称,河北并没有出现明确的断供,另外几家银行也给出了类似的答复。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征信部门的佐证。“6月份到我行调用个人信用记录共计9000余笔,7月份基本持平,说明各商业银行并没有大规模调查贷款人信用记录情况”,人行征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然而,在“断供”的言论氛围下,省内多家银行还是对个人房贷风险的防范开始普遍加强,在具体执行上明显比以前严厉了许多,尤其是在对贷款人收入、还款来源的审查方面,比以前严了。以前贷款人向银行申请房贷时,只需提供由单位盖章的收入证明即可,现在银行还会要求个人客户提供更多资料,如已婚人士除了提供结婚证、收入证明之外,还需提供工资流水单、税单等进行证实。甚至在审贷时还要增加面谈环节。
二套房房贷一直未放松
在本轮“断供”风波前后,深圳等城市,二套房贷曾经出现松动迹象。一些银行出现了“擦边球”业务:如果第一套住房贷款已经还清,并且出售,可在申请第二套贷款时提供相关完税证明,证明第一套房产产权确实已经转移到其他人名下,可以通过一些小银行申请贷款七成,不过是否能够保证利率不上浮,则要看个人资产情况。
记者就此事采访省内各商业银行时,得到的答复是我省从来没有类似的“擦边球”业务出现,一些售楼处的售楼员也表示,各银行执行第二套房房贷是非常严格的。同时,各银行的转按揭、加按揭业务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二手房贷款和房产证抵押贷款等贷款渠道也未有明显变化。
解疑 怎样才算“断供”?
所谓“断供”,就是按揭买房者中断向银行的月供,不再归还按揭贷款。银行在借款人达到“连续三个月或累计六个月”未正常还款的违约条件时,便可以通过拍卖等方式处置抵押房产,以收回贷款。“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河北可以说基本没有出现‘断供’”,人行征信部门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针对沸沸扬扬的“深圳出现断供潮”说法,深圳银监局7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各中资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共2200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13.83亿元,比年初减少0.7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3%,比年初下降了0.02%。银监部门表示,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5%,才是一个危险线,目前个人房贷还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外界传言深圳房贷“断供潮”并不存在。
尽管未出现“断供潮”,但专家提醒,零星的断供现象对银行产生的潜在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房价继续下跌,断供潮发生的概率将会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