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
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恶化。美国次贷危机继续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强烈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资金流向安全性资产,主要发达国家国债受到追捧,全球主要股指大幅震荡,美元持续走软,对欧元汇率不断创出新低,受影响的市场、机构、产品之广为近百年罕见,仅全球金融机构资产减值一项就超过5000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明显放缓。美国经济在2007年四季度出现负增长后有所回升,但消费、就业、投资等经济数据仍显疲弱,未摆脱陷入衰退的阴影;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出现放缓迹象;新兴市场经济体遭遇不同程度的外部冲击,但整体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时,能源和食品等商品价格继续快速上涨,全球通胀水平急剧攀升,为世界经济再笼罩了一层阴影。
2008年上半年,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克服国内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保持平稳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自5月份起走低,企业经济效益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贸易平衡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内需对经济增长
拉动作用增强。但经济运行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国内生产价格指数涨幅较大,消费物价涨幅有所下降,但仍不乐观;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内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等。
专栏1:2008年以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涉外经济政策调整
2008年以来,我国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外贸等政策,促进内需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调整出口结构。对粮食、能源资源类共计400多种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对部分产品加征100%的特别出口关税;对钢材、水泥等近3000种商品调整出口退税率,6月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除少数商品外,大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出现下降。
二是鼓励扩大进口。对600多种商品实行进口暂定关税,其中6月份一次性集中下调食品、药品等六类26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降税平均幅度超过50%;对部分进口商品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大金融部门对成套设备进口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强对利用外资引导。继续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通过市场手段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等内陆地区转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加强项目真实性审核,对新开工项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严格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和外资并购审批,对投资不到位、设立空壳公司或将资本金挪作他用的予以查处,对经营期限到期又没有延期的外商投资企业限期办理注销。
四是加强对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的联合监管。为防范贸易项下异常外汇资金流入,外汇、海关、商务等部门密切配合,借鉴1998年对进口付汇实行联网核查的成功经验,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实行登记管理,加强对贸易项下资金流入与货物出口的真实性、一致性审核。目前,系统运行顺利,企业正常的出口收结汇业务基本未受影响,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充分发挥监管合力,共同打击地下钱庄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截至2008年6月底,今年已破获6起地下钱庄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8名,累计涉案金额150多亿元人民币。
(二)国际收支主要特点
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2.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国际收支顺差增速有所减缓,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917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了60个百分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19亿美元,同比下降20%。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各主要项目呈现以下特点:
1. 货物贸易顺差规模下降
2008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随着国内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国出口增长放缓,进口上升较快,对外贸易顺差由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转为有所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6700亿美元,进口537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2%和31%;顺差1325亿美元,下降2%。
2. 收益项目顺差快速增加
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利润、利息等投资收益增长显著,加上海外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增长迅速,收益项目顺差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倍。
3.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运行态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较强。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741亿美元,同比增长27%。同期,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3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倍。
4. 证券投资项下呈现净流入态势
受境内机构(主要是银行部门)对外证券投资回流影响,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证券投资项下呈净流入态势。2008年上半年,这一趋势得以延续,净流入198亿美元,上年同期为净流出48亿美元。
5.国家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
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8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多增143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直接投资和收益项目顺差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47%、15%和14%。
(三)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继续增长,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31.5%,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10.4%,比2007年下降0.9个百分点。
表2: 2002-2008年上半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2008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但增长势头有所缓和。2000年起,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逐年扩大,2007年达到445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年均增长53%。2008年上半年,国际收支总顺差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但比上年同期仅增长4%,一些主要项目出现调整迹象: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增加、结构优化政策实施等因素影响下,出口增速放慢;由于世界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国内需求依然较强、扩大进口政策效果显现,进口增速加快;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在“走出去”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当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降低,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房地产市场风险增加。短期内,我国国际收支很可能处在一个变化的过渡时期,因此,要密切跟踪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时刻注意防范各种风险。
专栏2:近年来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安全,外汇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监管,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加强贸易外汇真实性审核。2006年11月,对贸易收结汇实行分类管理,在对大部分合法经营企业给予充分便利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贸易收汇与外贸出口明显不符的“关注企业”收汇和结汇管理。借鉴进口付汇联网核查的经验,与商务部、海关等部门依托中国电子口岸建立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自2008年7月14日起对企业的出口收结汇实施联网核查,加强贸易项下资金流入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审核。
实施服务贸易跨境资金流动的非现场监管。为推进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2008年2月,在全国推广服务贸易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系统,加大了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的分析、预警和监测力度。
规范个人外汇流入管理。2006年12月,颁布《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对个人结汇实行年度5万美元总额管理,对超限额的结汇严格真实性审核;年度总额可根据国际收支形势动态调整,保证管理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同时,规范资本项目个人外汇、外汇账户及外币现钞等管理。
进一步加强外债管理。2004年5月,对中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实行同等待遇,明确对外资银行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发放的外汇贷款按国内外汇贷款管理,除出口押汇外,不得结汇;外资银行借用的外债资金不得结汇,还本付息不得购汇;外资银行对外提供的担保按对外担保管理,不得为境内企业的人民币借款提供外汇担保。2005年10月,将境内机构一定期限、金额以上延期付款纳入外债登记管理。规范特殊类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管理。2007年分阶段调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2008年在2007年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削减短债额度。2008年7月14日起开始运行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实施贸易信贷登记和管理制度,加强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汇管理。
规范外资流入房地产管理。2006年对外资购买境内房地产严格执行自用和实需原则,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外资准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并严格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管理。2007年5月,进一步明确外商投资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应遵循的原则,限制返程投资设立或并购房地产企业,严格限制外资房地产企业借用外债。
规范外商投资企业、外资并购和返程投资等外汇管理。2004年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管理实行支付结汇制,一次结汇金额在20万美元以上的,经由银行直接划往指定的收款人。要求将外商投资企业短期外债余额和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严格控制在“投注差”内。要求境内居民境外投资直接或间接设立、控制境外企业,应参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同时要求境内居民跨境换股交易应取得外汇管理部门核准。2005年10月,对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问题进行规范。
加大整顿外汇市场秩序的力度。大力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按季度发布外汇违法(负面)查处信息和逃逸类外汇违法企业信息。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出口项下已收汇未核销、进口不付汇、付汇不购汇、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及应用等专项检查和调查。严厉查处和打击地下钱庄等非法买卖外汇活动,维护外汇市场秩序。
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和跨境资金监测。加快完善国际收支监测体系,加强数据采集和统计功能,健全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核查制度,完善出口换汇成本监测、边贸监测、贸易信贷抽样调查等制度。发布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和国际投资头寸表,提高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