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走到十字路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 11:15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程云杰发自北京 今年冬天,李方义感觉格外冷。对于这位自12岁开始就拎着篮子走街串巷收购鹅毛鸭毛的中年汉子来说,2008年“出人意料”的寒冷与天气变化无关,是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和随之而来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他的万利达羽绒制品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

  这股寒流,同样在考验着中国经济。

  来自大洋彼岸的寒流

  “美国和欧洲的羽绒订单从10月份起就全退了,合同金额超过1.2亿元。我们的内外贸销售额也从以前的每月2000多万元锐减到每月几百万元。今年冬天的日子很不好过。”李方义说。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10月份,李方义关闭了在萧山的工厂,将所有业务转移到今年早些时候在安徽省无为县新建的厂房,这里用工成本相对较低,原材料采购方便,当地政府出资建的污水处理厂还能够帮助降低生产成本。

  实际上,从今年8月开始,很多像万利达羽绒公司一样的出口企业就因外部需求疲软而不得不限产、歇业,甚至倒闭,一些农民工开始向内地回流。出口企业的主要聚集地珠三角和长三角笼罩在阴影中。

  面对全球经济的疲软和国内经济增长的放缓,没有人知道形势什么时候会好转,一切似乎越来越严峻。“大厂小厂关了很多,因为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经济不行了,没有什么订单。”李方义说。

  十几年前,当李方义怀揣着300元钱去江浙沿海一带“闯世界”时,绝对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间工厂的老板,也绝想不到事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会遭受到肇始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危机的重击。

  经济腾飞打造“救世主”

  李方义出来闯世界的时候,中国以出口为拉动型的经济之路已经走了十几年。这条道路给中国带来了诸多突出利益,不仅拉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提升了产业结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消除了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保证了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不曾陷入如同上个世纪80年代的墨西哥、1997年的泰国那样的国际收支危机。

  “这条道路对中国实现经济腾飞非常重要。”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因为30年前,我们对什么是市场经济,如何与国际接轨知之甚少,只有依靠招商引资,利用外来投资的压力才能促使国内企业实现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

  30年的时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排名由第10上升到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

  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主席斯蒂芬·罗奇认为,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角色从最初的“鲜为人知”成长为推动全球经济的“主要力量”。

  罗奇认为,中国对全球经济日益上升的影响力至少表现在大宗商品、金融资产和泛亚贸易三个方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