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刚
无论从学术研究成果还是政策影响力上看,厉以宁都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甚至说他是仍然健在的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也不为过。从当年关注产权明晰的“厉股份”,到具有独创性学术地位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推动并主持证券法、投资基金法的起草,以及当前致力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主张,厉以宁始终站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政策影响最前沿。
在中国当代的经济学家里,厉以宁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完整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论述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总体思路的合理性、可行性。或者反过来说,厉以宁有关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印证了邓小平的改革总体思路是科学的,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核心路径建议,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核心路径建议。
厉以宁作为有学术创见的经济学家,绝非浪得虚名,他对经济学的研究兴趣,他的学术研究进展,并没有因声名日盛而减弱,这是很值得尊敬的。
正在进行的中央电视台2008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将经济学家厉以宁列为候选人,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一候选却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看看新浪网的留言,对厉以宁的批评和质疑声音很多,这与同时大量鲜明支持他的留言,形成巨大反差。
这让我颇为惊讶。因为无论从学术研究成果还是政策影响力上看,厉以宁都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甚至说他是仍然健在的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也不为过。从当年关注产权明晰的“厉股份”,推动并主持证券法、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到具有独创性学术地位的中国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当前致力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主张,厉以宁始终站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政策影响最前沿。
记得在2001年初,央视将吴敬琏评为2000经济年度人物时,公众和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赞美和支持。我想,这既因为“吴市场”在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也因为当时吴敬琏的股市赌场论,揭示了一个真相,反映了弱势投资者的呼声,所以被称为经济学界的良心。
与吴敬琏当年赢得的喝彩相比,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厉以宁这位因“厉股份”之名,同样对中国改革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经济学界泰斗级人物,却再度暴露在争议的聚光灯下,在我看来,这其中的质疑倾向是有问题的,为何形成这样的争议,更值得深究。
那些对厉以宁的质疑声音,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00年吴敬琏提出股市赌场论时,厉以宁就有意无意卷入了一场在媒体推动下的公开论战,包括他在内的五位学者,与吴敬琏在媒体上就股市发展与规范问题针锋相对。那应当是中国经济学界一场标杆性的争论,许多人也从那时起确信,厉以宁和吴敬琏是不和的。而此后7年时间里,两人的确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直到2008年初的北大光华论坛,因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这两位知名经济学家,才再度引人注目地同台演讲。一位媒体同行因此感叹,这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呵。
这些坊间流传的说法,只能是参考,并不太靠得住。在我看来,吴、厉两位大家之间,其实并无所谓的学术恩仇。某种程度上说,即使有所谓的有我没他、有他没我,也部分出于一些旁人的挑拨或离间,而非两人根本价值观或利益上的大冲突。当然,也不能否认,两位经济学家各有粉丝,门下高足都颇为了得,因此他们的一些观点差异,容易被人为放大。
我在此无意对比吴、厉两位前辈的是非高下,更愿意探讨和分析:厉以宁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影响因何而生?这种影响力是值得尊敬的,还是应当被质疑?
今天的人们,多数知道“厉股份”的名号,这个当年颇有贬义的代称,已经被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产权明晰与制度变迁所证明,成为厉以宁载入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突出贡献。仅从这点上说,厉以宁入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就是名至实归,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央视将他列为候选,更是尊重历史的审慎做法。对此,我们不必有什么疑问,而更应当以历史眼光,认可厉以宁在股份制改革上的重要推动作用。
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第二阶段改革时,究竟应当从哪里着手,曾有两方面主张,一是先启动价格改革,破除双轨制;二是先启动股价制改革,明晰产权。今天来看,应当说两者都重要,而后者尤其关键。但当时的决策者,选择了更容易进行的价格改革,而不愿轻易碰触复杂、敏感的股份制改革。
结果到了20世纪90年代,股份制改革被逼到前台,不得不仓促进行,造成了最初阶段股份制改革的混乱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许多红帽子民企的产权也是纠纷不断。这应当说是当初决策没有及早采纳厉以宁等人建议而引发的改革成本。因为产权不明析,激励机制不到位,包括烟王褚时健在内一大批企业家,在位时冒险乱伸手谋私利,说到底,都与股份制等产权改革启动过晚有关。而今天像杨元庆、马明哲、唐骏等一大批千万级、亿万级年薪的企业管理者,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合法利益,也正得益于股份制等产权改革的基本到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