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曹海东 发自广西
从打矿洞、搞矿石贸易、办冶炼厂再到开矿,矿老板唐维龙的传奇经历就是灌阳矿帮发展史的缩影
48岁的唐维龙现在悲喜交集。悲的是自己错过了矿业发展的黄金年代,喜的是他躲过了这次席卷而来的矿业寒冬。
曾有可能成为灌阳矿王的他现在每天开着一辆“欧宝”,寻找着新的商业机会。谈及过去的经历,他长长叹了一口气。
唐维龙和矿山打了30年的交道,他自诩是“同胞三翰林”之一的唐景崧后代。在电视剧《台湾·1895》热播之后,剧中人物灌阳籍的唐景崧就成了灌阳县唐姓百姓的骄傲。
他并没有遗传到翰林的文化基因,而是从1980年代开始,就以打矿洞起家,此后30年间,他先搞矿石贸易、办冶炼厂再到开矿,其戏剧性经历就是灌阳矿帮发展史的缩影。
闯云南
穿着夹克、牛仔裤的唐维龙皮肤黝黑,岁月的印迹早已划过了他的额头。这个矿老板说在灌阳找矿的人群中没有人像他这样坎坷的。
在那个唯家庭成分论的年代,高中毕业的唐没有自己的位置——参军不成、考学难行。生活逼迫这个年仅18岁的孩子随着老矿工师傅开始找矿。
背着炸药,带着米、菜,唐维龙爬上了大山,在大山之间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表皮裸露矿石的矿山还要好一些,然而一旦遇上打矿洞,这个小孩就要去装炸药,最恐怖的是处理哑炮,这随时都可能让他死在大山里。
现在谈起这些,唐大手一挥,表示丝毫不惧怕。他更愿意和记者回忆这种艰辛所带来的成果。
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打到富矿,这意味着他们一个月将会有几百元的收入,可以抵得上一家几口人的收入。“当时师傅都是和我们一起平分。”
正是这种将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的日子锻炼了唐维龙一双火眼。日后他闯遍中国所有矿产地正是依靠当时磨炼出的本领。
1980年代中期,唐维龙开始在同学父亲的支持下远赴云南收矿。同学的父亲出资金,唐负责保证质量,利润对半分。
3个20岁的毛头小子提着八万元登上了上海到昆明的火车,10元一张的纸币整整装了一麻袋。颠簸36个小时之后,他们终于到了昆明。接下来改乘汽车到云南云龙县漕涧镇。当时的漕涧镇没有几间瓦房。
磨破嘴皮,凭着自己识别矿石的经验,唐维龙和他的伙伴们收到了8吨锡矿。他们押着相当于身家性命的8吨货,越过不断迸发的泥石流区域,跋涉2200公里的路程,在车上睡了八天八夜之后,终于返回灌阳。
经过手工选矿,将品位提高到65点之后,这一车锡矿纯赚5万元。谈及这些,这个经历大风大浪的矿老板眼中不时闪现着泪花。
收矿一干就是10年。唐告诉记者自己几乎走遍了云南所有锡矿产地。
兵败冶炼厂
1990年代初,唐维龙已经是灌阳赫赫有名的富翁。坐拥百万家产,但是雄心勃勃的他开始试图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唐从云南个旧聘请了工程师设计锡冶炼厂。灌阳当地银行、地方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态度支持这个“雄厚投资者”,并且答应给唐贷款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