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中国楼市的“小阳春”,为一直在低谷徘徊的土地市场吹来暖风,久违的竞拍争地“大战”重现上海、北京等地。金地集团以5.6亿元拍得上海徐泾镇3号地块,超出底价82%;温州长运地块以高达19607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成交,成为中国“新地王”……一时间,“楼市重回地王时代”的呼声四起。
然而,记者对房地产市场土地“库存”问题调查发现,国内住宅产业市场化迄今十年间,房地产土地存量超过10亿平方米。毋庸置疑,中国房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去库存化”重任。
“面粉”贵过“面包”
面对记者,天津振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王维民眉头紧锁。2007年,天津振业以10.6亿元竞拍到一块地,8800元的楼面价创下天津“地王”纪录。短暂的风光过后,公司陷入困境。“现在,我们周边的3个项目,成品房均价每平方米6000元,比我们的楼面价还低,真正是面粉贵过面包!”王维民说。昔日“地王”成为“烫手山芋”,并非天津振业一家。在上海、福建、广东等地,2008年以来先后出现过退地潮。
3年前,房地产企业优劣在资本市场上的衡量标准是土地储备量,于是许多企业把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土地。到2008年,商品房销售紧缩,“库存”问题凸显。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魏成林说,一方面是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是吃到肚子里无法消化的土地,金融危机下不少开发商难以面对巨量土地“库存”。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我国首次面临房地产“库存”调整。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到2008年底拥有2000多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如按照当年销售速度,这些地要开发32年。
楼市回暖是暂时现象
戴德梁行中国区综合住宅服务主管蒋尚礼认为,近期各地土地市场的确开始有所活跃,还有个别溢价幅度较大的收购现象发生,但这种现象并不会普遍发生,较高的负债水平和存货数量,仍然是房地产企业存在的整体现象。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认为,巨量土地“库存”压力下,开发商拿地热情减缓。富力地产联席董事长张力的说法代表了不少开发商的心态:“企业买地速度会放慢,除非是很好、很便宜的地才买;同时减少开工面积,以销定产,控制好整个资金链的运作。”
研究人员认为,房地产界普遍认为楼市回暖也许只是暂时现象,大部分房地产公司在购买土地时显得犹豫不决,甚至停止购地,这使房地产市场真正回暖缺乏坚实基础。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预测,房地产市场到2010年才可能逐渐好转。
“消食开胃”期待新政
范剑平担忧:随着楼市遇冷、房价下跌,高价巨量拿地的风险很快暴露出来,开发商面临更大考验,要为当初的冲动付出代价!根据近半年来的市场平均消化能力看,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化”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近期建筑钢材价格已经出现下跌。因此,这一轮中国经济周期最难消化的库存不是工业“库存”,而是房地产“库存”,其中积压在开发商手里消化不良的土地,可能比空置房的消化更难办。在土地市场上,各方为实现“去库存化”想尽办法,有的开发商通过新购低价土地平衡成本,有的开发商则期待政府部门提高容积率,一些地方政府推出“降低税费,分期、延期收费”等“土地新政”。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认为,眼前的巨大土地存量仍然没有一个消化的基础和条件,“当前土地存量中相当一部分是高价甚至天价,这些土地不可能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消化掉。”
面对“面粉贵过面包”局面,一些开发商认为同地方政府有直接关系。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调研报告显示,9个有代表性城市的62个不同规模开发企业中,开发项目总费用支出,近一半是向政府支付的;项目开发成本中,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最高达到58%。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对土地招拍挂制度、税收制度和土地配给制度进行改革,行业的发展才能回归理性。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