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记者李亮报道,截止3月3日,新中国最大规模的撤侨活动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从利比亚顺利撤出的我国侨民共35860位。人员撤出之后,国资委及各大在利中资企业迅速集中力量,对企业受损情况及日后求偿展开全面核查及筹备。多位专家认为,中国企业是否能追回工程款、续建项目,均取决于利比亚局势的走向及最终掌权者对上届政府的态度。
三家企业公布在利项目总额近500亿元
据商务部资料,我国在利比亚进行投资经营的企业共75家,其中,约40家从事规模较大的承包工程业务,即房屋建筑和配套的市政设施,其它则集中于通信、能源、铁路领域等领域。利比亚局势恶化,中国政府果断撤出在利的3万多名施工人员,但大量未完成的工程、固定资产以及中资企业的承包工程垫付款无法撤走,只得留在身后。
撤侨完成后,有3家大型央企对在利比亚的项目作出了说明。中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网站上的公告最为详细,它称,该公司目前在施工程均为政府国民住宅项目,累计合同额约176亿元人民币,目前,项目完成近半,项目经营层面“没有产生亏损”,但人员撤离发生了一定费用。它还提醒投资者,由于利比亚政局走势不明,项目后续进展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则称,它在利比亚共有3个铁路项目,签约金额超过了40亿美元。在利比亚动荡初期,它的项目营地曾遭到暴徒袭击,一些人员受伤,部分施工设备被抢、被毁。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则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材股份在利比亚并无项目,而中材集团则“有一些”,但都是小型的新能源项目,金额不大。
此外,美国《华尔街日报》2日一篇文章称,与这些企业情况相似的还有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等13家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以及华为、华丰、北京宏福等其他民营企业。
环球网记者向中国水利水电及葛洲坝集团公司两家央企核实这一情况,得出回复分别是:中国水利水电在利比亚有在建项目6个,合同总额17.88亿美元;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建7300套房建项目,合同额为8.29亿美元。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刘文生告诉记者,中交在利比亚项目只有5个,而且是在收到工程预付款20%后才开始施工,并按工程进度交付款项。在撤侨前,“应付款均已收回”。
国资委统计核查中企在利损失 外媒称“无法估算”
目前,国资委正牵头对这75家企业蒙受的损失进行核查,但因利比亚局势持续恶化,结果的公布尚有待时日。而国内外的媒体、专家均以中资企业在利投资额、投资领域为依据,对此展开估算。
商务部主办的《国际商报》称,早在撤侨前,中国就有27个企业工地、营地遭到歹徒袭击,被抢、砸和烧毁的车辆、施工机具、材料、办公设备、现金以及人员受伤等带来的经济损失已达15亿元人民币。
多家国外媒体则分析说,中国在利比亚项目以基建居多,加之撤侨行动紧急,大型机械及固定资产几乎无法转移,每个停滞项目带来的损失都涉及数亿美元,总损失“难以估算”。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与北非研究所研究员殷罡还认为,随着冲突加剧,利比亚很可能陷入“群龙无首”的极度混乱局面,因此“势必令中国企业在利比亚遭受更大损失”。
中企撤离前曾做财产保全 专家称求偿取决于利比亚局势
事实上,与外交部下达撤侨通知的同时,国资委也向各大央企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制作一个财产保全的方案。
刘文生秘书告诉环球网记者,中交撤离时的善后工作“比较完美”。除了向业方及供应商移交了部分机器设备和建筑材料,各项目部还将所有商务、技术文件进行电子归档,然后存放在相对安全的地方。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负责人则表示,公司有些外籍劳务人员主动留守在营地,看守现场机械设备。“这些,都在为日后重返利比亚及向保险公司索赔做准备。”刘文生说。
就这系列后续进展,环球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院的周密副研究员表示,此前,中资企业也有因投资对象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而经历波折的案例,如伊拉克战争。企业是否能重返该国、追回损失、继续履行此前合同关键取决于该国局势的变动。
“利比亚局势平息后,掌权政府如果承认此前协议有效,咱们的企业可以正常追索工程款。”他说,“如果它不承认,那这些项目则无法继续。”而对于保险理赔,周密认为,如果承保的是中国国内保险公司或国际保险公司,只要认定了损失额,双方就可按原来投保的额度、条件来进行理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特聘副会长林桂军教授也认为,虽然从国际惯例来看,新政府应该承认旧政府所签署的协议及债务,但并没有相关立法。所以,新政府如何定义卡扎菲政权所签署的协议,与日后的求偿是有关系的。否则,中国的投资也有可能成为国际上所说的“恶债”。
林桂军教授还表示,在从此次事件中,我国应该吸取经验,加大与投资所在国各个政治力量的接触。“在不稳定的国家,政府对局势的左右能力比较有限。我国政府以前与当地政府打交道比较多。以后,还应与地方力量及部族势力进行接触,以保证投资及人员安全。”
不过,中交集团的刘文生秘书却认为,据中交多年海外投资经验来看,新政府不承认此前所签商务合同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这些工程都是商务合同,与政权更迭关系不大。像伊拉克、阿富汗的新政府也承认此前的合同,包括与中国的、与美国的。”他对环球网记者说,“而且合同是按进度收款,即使中止合同,撤回工程就是了,损失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