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庆党委决定加速葡萄花油田的开发,抢在1979年“七一”前夕投产萄北油田。一些从当年葡萄花出发“挥师北上”的老会战又重整戎装,“回师南下”,重返《创业》电影里的“田家庄”——葡萄花,打一场新会战,谱写创业新篇。曾经转战4个大油田的老工人王建昌,20年前是葡萄花会战的首批成员。他听到重返葡萄花的消息以后,立即请战。领导考虑他年龄大了,新区条件艰苦,劝他留在老区。他说要不趁现在年纪允许再参加一两个会战,等年迈体衰,想干也干不成了。当组织批准后,他激动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就随队出发了。作业五队指导员刘文田正在指挥部学习,当他得知要到新区会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安排家里,而是连夜回队做出发前的组织准备工作。他在新区已经会战1个多月了,家里人还不知道他已调出老区了。
每批队伍到新区,要首先做好4件事:一是重发“两论”;二是看电影《创业》;三是讲新区会战的意义和远景规划;四是利用大庆油田的发现井—松基3井和当年会战留下的牛棚、马厩当课堂,请老会战讲传统。作业五队刚到新区时,吃住条件都很艰苦,为了使大家发下心,扎下根党支部当晚就把队伍带到当年老会战住过的地方,请老工人王建昌讲传统。队里绝大多数是石油新兵,当他们听说自己现在住的地方就是《创业》电影上的那个田家庄时,十分激动,感到自己能在老会战创业的地方创新业,无尚光荣自豪,决心学习“老会战”,打好新会战。
1960年到葡萄花会战的老工人王庆才,早在1975年就带着全家重返葡萄花搞筹建工作。1979年4月,他又申请把在老区工作的大儿子调到新区参加会战。会战传统是个宝,发展石油工业离不了,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为此他带领全家人,到20年前的房东家,共同回忆当年创业时的情景。王庆才已经20岁的二儿子,是当年在那个房东家生的。他和大庆油田一起生,又和大庆油田一起长,如今已经当了大庆石油工人。他决心继承和发展会战传统,把青春献给石油事业。会战中,王庆才全家都被评为模范,被誉为“会战之家”。这真是:“田家庄”上话当年,扎根创业志更坚。
【向家长汇报】
“敬爱的爸爸、妈妈,在大庆工作的儿子向你们汇报……”1986年10月的一天,绥化市招待所会议室里,传出阵阵热情洋溢的讲话声,一些住宿人员和服务员感到纳闷:这是开的什么会呢?详细打听才知道,这是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机械厂铆焊车间组织的新工人向家长汇报会。
1985年,铆焊车间分进了19名绥化来的新徒工,怎样才能把这批新工人培养成“四有”职工呢?党支部感到,除了本车间在思想上教育、技术上培训、生活上关心外,还应该与家庭联合起来,把教育工作做好、做活,于是,他们琢磨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向家长汇报会。他们帮助新工人对入厂1年取得的进步进行认真总结,逐一录音。然后,车间领导带着录音带专程赴绥化市,举行了这次汇报会。
19名新工人的家长全部到会,有不少人的父母双双来到。家长们听了自己孩子的讲话录音,都为自己子女的进步而高兴。青工小朱的父母听完儿子的汇报后,紧紧握住车间党支部书记刘国全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谢谢你们把工作做到了工人家……”家长们纷纷表示,要利用写信和子女探亲的机会,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汇报会结束后,家长们还不愿离去,有的希望再听一遍录音,还有的想把录音带借回家让全家人都听一听。有两位在这个招待所住宿的外地同志听说后,十分赞赏“向家长汇报会”,说要把这一“意外收获”带回单位。
几年来,家长和车间密切配合,加强对这批青工进行教育,使他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人中除工作需要调出车间6人外,已有9人独立顶岗带班作业,12人入了团。
【钻工送匾】
1987年5月26日,钻井三公司一二0五钻井队队部一派喜气,各班钻工代表齐聚一堂,老钻工黄金昌端坐主位,两厢摆满了各班送来的礼物。最醒目的是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匾,上书“扎根井队15周年纪念”。大家衷心祝贺他在井队工作15周年,表彰他为大庆油田稳产作出的贡献。
已经42岁的黄金昌师傅,热爱钻井工作,扎根一线,对井队感情深厚。和他年纪相仿的大都离开了钻井前线,可他一直“赖”在井队不走。有一阵,他患了病,口腔、鼻腔经常出血,组织上给他联系好了调转单位,他硬是不走。他家有七旬老母、两个孩子,生活比较困难,可他从不因家庭而影响工作,常年坚持在钻井一线,整月不回家是经常的事。上一个春节。他把队上的人都撵回了家,自己则守在队上过年。
钻工们给黄师傅送匾,既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学习他扎根井队精神的决心。
【书记祝寿】
1989年8月6日,是钻井一公司二大队二00三钻井队老工人张补心54岁生日,也是他扎根井队30年的喜庆日子。这天上午,公司党委在大队给张师傅做生日。大庆油田党委书记张轰和其他领导同志也从机关赶来,为张师傅祝寿。张轰一到就紧紧地握住张补心老师傅的手,深情地说:“您辛苦了!我们是代表大庆油田党委来给您祝寿的。”在井队干了大半辈子的张补心,激动得泪花闪闪,哽咽着说:“局领导这么忙,心里装着我们老工人……”
在简朴而热烈的仪式上,人们用各种方式尽情地表达对老一辈石油工人的崇敬之情。大庆油田一位副局长当场赋诗一首:“老干挺挺拔育青林,钻井作业当补心。西军东征三十载,页页史册篇篇金。”这首诗是对张师傅大半生的真实写照,而“钻井作业当补心”这一句,则是对他的地位和精神的形象描绘。张补心1958年在新疆油田参加工作,1961年到大庆参加会战,一直在钻井队工作。先后当过钻工、副队长、队长;1974年组织调他当副大队长,可他只干了1个月,就坚决要求回到井队。他想,钻井队伍年轻,经验少,我不能离开一线。在钻井队,他给青年工人传帮带,讲“铁人”精神;给年轻干部讲会战传统,教方法、当参谋;当井队顾问,他主动地又顾又问;当井队顾问,他精打细算,修旧利废,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又解决了生产急需。张师傅的名字正好和钻机上的“方补心”巧合了。方补心是钻机上的一个小部件,靠着它把方钻杆卡住,钻机才能带动地下的钻头转动。人们想,方补心在钻机上虽属辅助部件,但没有它钻头就转不了,是不可少的。像张补心这样的老工人,虽然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没有他们井队就巩固不住。他们也是不可少的。局党委书记来给他祝寿,不正是在大力提倡张补心的“补心风格”吗?
张轰在仪式上作了情深意长的讲话。他说,张师傅把一生无私地献给了钻井队、献给了大庆、献给了祖国。在平凡的、艰苦的钻井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种在艰苦岗位上干一辈子的精神,本身就是巨大的贡献,因为它影响教育着一代新人。我们油田上有打一辈子钻、管一辈子井的。也有种一辈子地、做一辈子饭的。这种“一辈子精神”到处可见,我们青年要好好地学习。最后,他对张补心的老伴王顺英说:“张师傅的功劳也有您的一半。家属的支援和帮助是很大的。”
书记给老工人祝寿的消息一传开,引起很大的反响。正如帮助赶制寿糕的8位老师傅所说:“这是对我们全体老工人的关怀!”
【捐款十万救金英】
1989年春,大庆中学高三(4)班学生、年仅18岁的刘金英,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双肾功能衰竭,只有实施换肾手术才能有生存的希望。可是做这样的手术整个费用得领先九万元钱,作为普通工人的家庭,能承受得起这样的重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