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创业故事(2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6:04  新浪财经

  【测K值】

  处于高寒地区的大庆油田,生产出的原油凝固点又高,气温一低它就流不动,甚至凝固,为了把这样的原油从油井输送到泵站,油库,需要制订出符合大庆实际、有自己特点的集输流程,要拿出这样的流程,真接涉及到一个关键技术数据——土壤传热系数(人们称它“K”值)。按已有的书本知识,选在8——10最为保险,但这样要花大量的资金,用大量的钢材,把这个数字选小些,可以节省钢材和资金施工也方便,但如果加热量不够,原油凝固,管线灌了香肠可怎么办?在一次技术座谈去上,设计院工程师谭学陵说:“全国人民勒紧裤带支援大庆,我们没有权利浪费一分钱、一寸钢。咱们不能跟在外国人后边老走路,要找出符合大庆被子示的科学依据,不然,还要我们这些技术人员干什么?”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同志的支持,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会议决定选调精兵强将组成一个小组,实地去测量大庆地区的K值,——传热系数,谭学陵自告奋勇,要求参加这场战斗,领导同意他的请求,指派他担任小组长,带4名同志去测K值。

  1960年7月,潭学陵第5名同志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他们一到现场就抓紧进行测定工作,不管好天坏天,坚持实测所需的数据。测K值的关键是要掌握最寒冷季节的降温规律。大庆1960年的冬天特别寒冷,谭学陵等5人,在十冬腊月的深夜,冒着零下40来度的严寒,蜷伏在冰冷的大地上,每隔两分钟测一次温度。暂时困难时期,粮食不足,他们那样劳累,同样也吃不饱。肚子饿,衣服又单薄,同志们有的脸冻裂了,有的手脚冻麻木了,但谁也没有退缩。

  征服酷暑,战胜严寒,10个月时间,谭学陵小组跑了600多公里路,观察测定了1600个点,取得了5万多个数据,进行了1100多次分析对比,终于测出大庆地区的土壤传热系统为3,为油田集输流程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根据这个K值,设计出适合当时我国国情的既经济、又上马快的加热保温集输方案,保证了高速优质开发大油田。

  【三进水塘】

  1962年早春的一天,设计院的青年技术员胡学尧来到现场,与施工、生产单位的人员一起研究一条集油管线的施工总是他拿着图纸,顺着管线的走向边走边给施工单位交底。可是当他们走到一个水塘边,大吃一惊:原来踏勘设计时这里是一块低洼地,可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大水塘。如果绕过水塘,就得多耗费不少钢材;如果在水塘中水浅处架空通过,能节约材料,又便于施工,但得重新设计。经过设计、施工、生产单位在一起商量,决定采用后一个方案。

  集油管线架空过水塘,管线在何处穿过合理?管墩基础要多高?水塘下面砂质如何?这些资料书本上找不到,只有实地去调查,胡学尧决定自己亲自下水塘去测量,他脱了鞋袜,卷想棉裤腿,踏过边缘尚未融化的冰层走进了水塘,他的双脚一插进冰水里,就感到一种透彻骨髓的凉,心里打颤,身上打哆嗦,走了几步就觉得受不了,急忙回身跨上岸。

  第二天,胡学尧打着赤脚,拄个小棍,踩着浮在水面上施工备用的管线走进水塘。每隔6米远,他用木棍探测一次。取完数回来一分析,他发现睬着管子探测用不上办,资料不可靠,决定再下水塘。

  第三次,胡学尧脱掉棉衣棉裤,跳进冰冷的水塘中,每隔6米测量一下,在水中往返测量整整40分钟,测了30多个点,取得数据90多个。上岸后,大家忙着给他擦干身上的水,披上棉大衣。一位工人说:“小伙子真能干,这才是咱们自己的大学生。”胡学尧已经冻得说不出话,但心里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

  有了第一性资料,胡学尧当晚就确定了管线突起的方案和线路,设计出管墩基础施工图。

  【蚂蚁啃骨头】

  1963年底,油田急需的第一台国产103电子计算机买回来了。当时研究院还没有人摸过计算机,怎样把它尽快调试好开起来,还是个难题。领导上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年轻技术员甘瑜光。

  这个刚刚上任的计算机组组长蹲在地上,望着那新奇而又陌生的庞然大物琢磨了半天,觉得一无专家,二无经验,三缺资料,没别的路好走,还是得“遇见困难学‘两论’,创造条件上”。他把自己手下的13名“毛头小伙子”找来一起认真地学习了《矛盾论》。在学习和讨论中,大家认为人的技术水平与操纵机器的需要不相适应是主要矛盾。是人掌握机器呢?还是让机器难住人呢?机器是死的,它不会因为我们水平低,就变得简单些;但人是活的,可以去认识机器,可以通过实践通过练兵去认识和掌握机器。

  怎样练呢?甘瑜光他们按照“实践出真知”的观点,没有光学图纸,坐而论道;而是“干”字当头,边干边学,能者为师。第一步,甘瑜光让刚从学校毕业的同志给讲机器原理;然后再请有点实际经验的同志,结合机器讲图纸;接着是站在机器旁讲操作方法。讲完马上就干,干中互相检查,干完进行总结。就这样,讲一部分,干一部分,弄通一部分,调试一部分,像人爬梯子一样,步步登高,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仅用50天时间就把这台103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成功,投入使用。

  这是一台电子管式计算机,运转速度慢(30次/秒),容量也很有限,不大适应油田的需要。一次,接受了某区小层动态分析的大型 题目,这个题目相当于机器容量的60倍。怎么计算呢?经过全组分析,发现这个大题目可分成5个部分。在整体上,它比机器容量大,但分解后各个部分就比机器容量小了。在家想,整块啃不动,就一块一块地啃。经过几天努力,他们把这个题目编成6个程序,终于用小机器完成了大题目。

  回头总结调试和初步使用经验时,大家把这个办法叫做“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改进这部机器,扩大它的容量,提高计算速度。他们奋战8天,把计算机的容量扩大了1倍,一台能顶两台用。接着他们又调试成功磁心箱、光电输入机,自己动手干钳工活,打了上千个孔,赶制出快速打印机的控制机柜,使整个计算机的效率提高了50倍,适应了油田开发的建设的需要。

  在总结工作时,甘瑜光说:“时间是争来的,胜利是拚来的。坐等条件,千难万阻;自己动手,马到成功。‘蚂蚁啃骨头’,也能办大事。”领导则夸奖他们是:“别看毛头小伙子,老虎屁股也敢摸”。

  【一公分见精神】

  1963年6月14日凌晨,射孔中队值夜班的共青团员、助理技术员金世英接到大队转来的一份射孔测井图。经过认真查对,发现上面标的井口四通高度是43公分,比惯常的四通高度少了1公分。这时他想:“射孔虽然允许有一定的误差,但那是在地下真正无法防止的情况下才允许的。而这1 公分可能的误差是在地面上,不能马虎,一定要搞清楚。”

  金世英不顾工作了一天,又值一天夜班的疲劳,立即到大队高度室去查对井号和射孔时间。这时才得知作业队已经上井,这口井当天就要射孔。他心里更着急,赶紧又跑到地质室叫醒地质员,翻出射孔设计书和汇报记录本,查出测这口井是测井七队。但这个队了解情况的人也到井上去了。

  跑完这几个单位,已经是清晨8点钟了。一天一夜没合眼的金世英肚子饿得咕咕叫。怎么办?他想,一定要负责到底,不能让差错从自己手里放过。他立刻带上图纸和卷尺,徒步赶到井场。这时射孔工作已经就绪。他说明了情况,立即在其他同志帮助下,对井口四通进行实地测量。实测结果是44公分。

  就这样,金世英先后跑了6个单位,询问了9个人,往返奔波了40多公里,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终于消灭了这1公分射孔孔深深度的差错。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