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从阿尔卑斯山到多瑙河畔

2012年12月25日 11:19  中国贸易报 

  

  地中海热那亚海湾向北和东北伸展到维也纳,全长1200多公里的阿尔卑斯山是中欧南部最大的山脉。它纵横连结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和南斯拉夫六个国家。是罗讷河、莱茵河、多瑙河、阿迪杰河和波河的发源地。巨大的冰川长年覆盖在4800米以上的山巅,呈现一派极地风光。是举世闻名的休养、攀登、滑雪和旅游胜地。海拔4800米的勃朗峰是整个山脉最高点。除勃朗峰外超过4000米的还有彭宁山,阿尔山和贝尔尼纳山。山势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每升高200米温度下降一度。从威尼斯去奥地利的维也纳,整个路程大约600多公里。很长一段路是在阿尔卑斯山的深山隧道中穿行。当车子从隧道钻出的间隙,我们可以一睹大山深处的景色,空旷寂静的山谷里满目葱绿的山毛榉、云杉树还有枞木林。偶尔可见大片的落叶松和红松树。在云霭山岚遮掩的谷底时而传来鸟鸣,那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阿尔卑斯雷鸟在欢迎我们这些过客吧!据说这里除了雷鸟还有野生的大角山羊及土拨鼠、红鹿、火鸡。大角山羊可以在阿尔卑斯山最险峻的路段和岩石上攀登如履平地,也可以在冰川地带生存,可惜我们无缘见到它们。山区的居民西部为古代的高卢人,东部为日耳曼人。19世纪中叶前,这里还是以农牧为主的社会,两个不同的种族以山为屏障,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沿着意大利北部这条路直接上北可进入瑞士,向东北就是奥地利。博尔扎诺是阿尔卑斯主要的城市,小村乡镇星罗棋布。这一带山势变化起伏大,崇山峻岭延绵不断,生态环境极好,自然风光清丽壮观。

  其实最早对阿尔卑斯山有深刻印象是通过一部名为《鹰巢谍影》的著名电影。当年意大利和奥地利都是德国的追随者,二战时期,希特勒在阿尔卑斯山中的险要地带选址建造了他极度隐秘而坚固的指挥所——“鹰巢”。英国特工为搜集鹰巢的谍报,深入阿尔卑斯山历险侦察,于是故事展开。皑皑白雪覆盖的绝壁峭崖,银装素裹的山林古木,玄机暗藏,险象环生。这便是我对阿尔卑斯山未达先知的认识。如今身临其境,虽弄不清鹰巢的实际方位,但感受到的自然风光总算缓解了对阿尔卑斯山神秘感的一种神往。虽不能看到冬雪装点的银白世界,但秋风染过的阿尔卑斯别有一番韵致。

  上午11时,我们跨过意、奥边境,进入奥地利后一直在山林绿野中疾行。这也许是一年中最绚丽多彩的季节,纯净的空气,一尘不染,蓝蓝的天空下是大块大块的绿色,浓艳鲜亮犹如巨大的翡翠。我从未见过如此迷人的草甸,满山遍野,一望无际,顺着山坡地势的凸凹起伏绵延。中间夹杂着嫩黄色、粉红色的花丛。远处山间树林隐隐露出红顶白墙的小村落,尖尖的教堂钟楼被更远处山顶上的积雪映照的熠熠闪光。我们不停地请求埃列文卡先生停车、拍照,一向严谨的埃列文卡似乎被我们的情绪感染了,看着我们孩子似的撒欢,在草地上打滚,终于忍不住开心的笑了起来。

  中国社会自东周开始的春秋战国时代持续了三百多年然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大一统时期。而欧洲历史上,列国之间争雄逐霸的战争却从未停歇。奥地利的哈尔施塔特曾发掘出古人类在铁器时代的遗迹。在中世纪的种族战争中发展成为多瑙河沿岸的一个强大的公国,然后便在与周边国家不断地冲突中壮大起来。一战前夕,奥地利与匈牙利组合为“二元”君主国,奥地利皇帝同时兼任匈牙利的国王。一个强大的奥匈帝国一度成为欧洲最劲的扩张势力。但奥地利民族的德语体系及历史渊源使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处于德意志军事附庸地位。直到二战结束后上个世纪60年代才公布了永久中立的宪法,成为一个中立国。

  奥地利这个山地之国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森林、草地所覆盖,全境96%以上面积处于多瑙河流域,境内湖泊众多,气候湿润。欧洲名城维也纳就座落在多瑙河从山区进入平原的盆地之中。到达维也纳的时候天已近傍晚,多瑙河在落日余晖中泛着金色的波粼,城市的轮廓尚十分清晰。高达250多米的多瑙河塔像一根巨大的桅杆冲天而立,远处岸边,维也纳四际中心似停泊着一艘巨轮,著名的联合国[微博]城就在那里。从莱茵河到塞纳河再来到多瑙河,我游历了欧洲三条大河。浩渺烟波、日夜湍流,就像这片土地上的血气之脉,为欧洲大陆孕育着生命见证着历史。有一首著名的乐曲《蓝色多瑙河》曾经让我对这条异域大河有过不少的神往,可真到了这里心里却有几分失望在里面。那河水不是蓝色,也不是那么纯净,或许这段水质受到城市的污染所致,脏兮兮的灰黄色显得十分混浊,与前面走过的莱茵河、塞纳河没什么两样。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从上世纪经历数次整治,仍然常常满溢,于1972年挖通了一个泄洪渠,因此在河面上形成了一个长约20多公里的人工岛。现在的多瑙河岛已经成为公众聚会散步和休闲的场所。市政当曷还把地铁修进了岛上。

  人们常说,游历欧洲你很难从其建筑风格判断你所处的是哪一个国度。整个欧洲的城市建筑都有些大同小异。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罗可可式的,文艺复兴式的,西方的历史文化把这些城市立体化的塑造组合成一种十分完美和谐的构成形式。在维也纳街头漫步和在欧洲其他城市的感觉没什么两样,或许是一路下来见到的大大小小教堂、修道院太多太多之故。在这里,世界著名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哈布斯堡王宫、旧市政厅等等,那些尖尖的塔顶,厚重的墙体,庞大而精致的恢宏格局,已经不再让我惊诧或震撼。而是感觉有些习惯,有些自然了。

  来维也纳的人一般不会放过观赏花园式的哈布斯堡王朝夏宫的机会。夏宫又叫“缮伯容”是奥地利用先期的一个狩猎城堡改造的皇家夏季住所。中国人把夏宫称为“美泉宫”,好多看过电影《茜茜公主》的人大概都会对这所富丽堂皇的宫殿有所印象。美丽、善良、清纯的茜茜公主就曾经生活在这里。美泉宫造型格局完全仿照法国凡尔赛宫模样,整个建筑在不断改建中历时数十年,但它远远不及凡尔赛的奢华。美泉宫除中部的主体还有对称的两个厢宫以及大小拱廊和圆形、椭圆形建筑,这里即是皇室成员的起居生活场所,又是大型集会的场所。1873年的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就在此举行。莫扎特和海顿都曾在宫内的剧院指挥演奏过他们的作品。法国皇帝拿破仑曾两度以此为他的总部驻地,指挥他所向无敌的军队。这座皇宫原是有坚固高大的城墙的,1857年拆除,使其成为一座开放式的、视觉开阔,更显宏伟的宫殿建筑。在它的前面是一个大的庭院绿地和喷泉,然后是57米宽,4公里长的环城马路。马路的两侧是公园,公园间座落着的教堂、证券所、大学、议会大厦、国家剧院、音乐厅和各种博物馆、美术馆。这些沿街建筑的构造布局十分讲究,尖塔、壁柱、拱廊、完整地保留着历史文化的风采,雕塑精美,造型别致,给人以宁静庄严、和谐的美感。可以说美景宫前的这条街是维也纳城的精华和亮点,也称得上是欧洲城市中最优美的通道之一。

  美泉宫内的奢华陈设虽说比凡尔赛宫逊了一筹,但珠光宝气,金碧辉煌的繁缛装饰,也称的上富贵逼人,雍容傲人。这些对我来说已没有什么太大的刺激,帝王之家把人间所能据为已有的全部都撄取了,把人间所能享用的全部都享用了。宝石镶嵌的黄金床并不能让君主们长生不老,该走时都走了,该去时皆去也。森森宫围、俨俨殿阙,此刻任凡夫俗子鱼贯穿行,登堂入室,成为赏玩之地。能让我驻足流连的当数皇宫后花园。其占地面积之阔、园艺布局和设计气魄之宏大世所罕有。这也正是凡尔赛唯一不及缮伯容的地方。这个庞大的花园围绕着著名的哥罗利埃台小丘而建,地势开阔又不乏错落变化之妙,大片大片的绿地放眼望去直逼蓝天白云,仿佛走不到尽头。哥罗利埃台雄伟廊坊式架构前的来图罗喷泉,似茵茵绿色中醒世的眼眸,把空旷饱和的风景点缀的生气盎然。无垠的绿地把宫墙左右两侧的“王储花园”“卡麦拉花园”“荷兰花园”衔接在一起。红枫树、紫罗兰、高大的梧桐树环绕着园中幽静的路径,每隔数十米便可见到一尊大理石的人体雕塑。这些人体雕塑大多是西方神话中的美神、爱神、战神和古代传奇英雄。其造型之高超,表现形体之美,令人叹服。美景宫后花园所有雕塑作品全部出自18世纪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之手,精湛的雕塑水平和非凡的艺术品味让我举步不前,久久不愿离去。

  我相信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灵魂”的。维也纳的城市之魂,确切地说是“音乐”。奥地利的国魂也是“音乐”。几百年的音乐传统,陶醉了这片山地之国的空气和泥土,连多瑙河上都荡漾着跳动的音符。那些音乐之神——卡拉扬、贝多芬、莫扎特、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及施特劳斯家族,还有舒曼、李斯特都先后在此居住和从事音乐活动。这些天才的音乐大师不约而同的大集结,接力似的在维也纳相继登场。几个世纪以来琴音绕梁不绝,乐声荡气回肠,当他们那惊世之音响起时,全世界的乐坛舞台都黯然失色寂然无声了。

  我站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门前有些徘徊踯躇,不知是否可以踏进这座神圣的殿堂。此时已近昏黄,歌剧院门前有几辆豪华轿车驰来,从车子里走出来的是几对老年夫妇,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来歌剧院听歌剧的观众。男士虽然大腹便便,但西装革履,神情庄重,一副绅士气概。女士盛装艳抹,项上手上都戴满了亮灿灿的首饰。或许他们来自上流社会,或许他们就是平民百姓,因为在这儿无论谁进入这种场合都是像去教堂见上帝一样郑重其事。当他们手挽着手步入大厅台阶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点不自在,既不是因为他们养尊处优、风雅闲适的气度,也不为他们华丽雍容、光彩高贵的服饰装束。而是我自己天性愚钝、不通六律,与音乐无缘的那种遗憾。站在音乐之都,世界一流的歌剧院门前,我这个纯粹的乐盲、门外汉,自惭形秽起来。总觉得生命中,精神中缺少了点重要的东西。但是我作为一个画家,相信与音乐还不至于格格不入吧。音乐用声音传达心声,绘画用形象表达情感。所以我总还是在歌剧院找到了我所能理解的视觉点。这座环城大道上第一座建筑在二战中屡遭轰炸,被大火烧光,战后重建进行了十年时间,沿街敞厅二层的拱门上立着五尊雕像,分别代表着英雄、悲剧、想象力、喜剧、爱情。在拱门上的《魔笛》壁画是Montzvonschwind的作品。进入大厅是个通向包厢的大台阶,我穿过前厅的柱廊和拱门,踏着红色地毯向上走去,那种步步升高的感觉十分庄严。9个缪斯女神的雕像,站在大台阶两侧,接引召唤着登上音乐圣殿的圣徒们,这使得这幢建筑更加充满了浪漫和圣洁的情调。

  从歌剧院门前往上走就到了卡尼奈街,这条欧洲著名的商业街、熙熙攘攘的人群,光怪陆离的橱窗,一派繁华。最吸引入眼球的还是那些街头艺术家们的街头演奏。小提琴和各种管弦乐声不绝于耳。这些街头表演的艺术家大都是附近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用肢体动作和舞蹈形式表演着自编自创的哑剧和即兴杂技,常常令行人惊讶驻足。这座城市是用音乐和艺术交流思想的,在歌剧院周围的帝国皇宫,公众花园,帝国花园,随处可见到这些音乐青年的影子,他们背着笨重的乐器匣子,手里拿着小提琴,三三两两的匆匆走过,也许不一会功夫又转了回来,他们似是在约会朋友一块去某个选定的地点讨论他们的音乐。又像是去参加朋友间的家庭聚会。这些年在国内城市,艺术家走上街头玩即兴表演的行为艺术已是屡见不鲜。但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人聚集于繁华闹市,心无旁鹜,目中无人地施展他们的才艺。一条长街每走几步便可欣赏到音乐和各种行为艺术的表演,这可真是让我辈大开眼界。记得在欧洲不少城市见过类似情景,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巴黎塞纳河边,常常遇到街头音乐家和现代前卫派艺术家的表演,他们把颜色涂满全身,把自己弄成一个个静止不动的雕像,在那儿一站数小时一动不动,行人从旁往返而过,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是喘着热气的大活人。在公众花园的约翰·施特劳斯纪念碑前我们还遇到几个中国留学生,他们都是来奥地利学音乐的,身上背着长长的大家伙,未及聊上几句便被同伙的奥地利小伙子叫走了。还有几个学美术的中国学生坐在公园的林荫道边上正为游入画肖像。据他们自己说现在维也纳一所大学学习,画肖像完全是勤工俭学,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又不至于憋在公寓里寂寞而且买卖很火,挣钱也不少。可当他们得知这一行十几个人全是国内来的画家时便不愿再与我们深谈下去。

  来奥地利第三天,我们去了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这座古老而美丽的文化名城位于德奥边境,与德国隔河相望,萨尔茨堡是由德文中“盐”和“城堡”两个宇组合的,不仅因其周围蕴藏丰厚的盐矿,且有萨尔茨河穿城经过故得此名。这是我所见过的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之一。是一块被诗意染绿的风水宝地。盖斯山、腾纳和哈根山脉雪峰、戈尔峰和翁特斯山群山环绕,一直绵延进入德国的贝西特斯加登地区。城中萨尔茨河由北流至劳瑙市与茵河汇合后注入多瑙河。由于它本身的地势在海拔400米以上,所以降雨充沛,温度适宜,加之古老的历史遗产,众多的文化名人,萨尔茨堡真的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各方面的恩宠和厚赐。它的美是一种精致的美,韵致的美,在清雅的气度中蕴含着厚重。

  萨尔茨堡自古以来就与建筑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把整个城市称为巴洛克建筑顶级博物馆,或经典音乐剧大都会,也许更能体现萨尔茨堡艺术精神。僧侣山铜墙铁壁般的古城堡做为萨尔茨堡的象征,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山下萨尔茨堡大教堂,弗朗西斯大教堂,大学神学院教堂,圣彼得大修道院,连成一片,呵成一气,有棱角的圆拱顶上尖尖的塔峰高低错落,在向人们传递上帝福音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建筑设计师们艺术创造的奇思妙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新华社披露张德江 俞正声经历和家庭情况
  • 体育塞媒曝鲁能已签名帅 人和签前德甲助攻王
  • 娱乐习近平与彭丽媛一见钟情 每天都通电话
  • 财经官员称突击花钱不违规 公众质疑花在何处
  • 科技央视曝光快递乱象:无着邮件被倒卖
  • 博客为何无人给救护车让路 实拍烟台暴雪(图)
  • 读书文化新观察:《V字仇杀队》深度解析
  • 教育家长攀比致留学泡沫 四六级真题
  • 育儿香港小朋友给写信圣诞老人邮政回信忙难
  • 童大焕:高铁不能变成富人专列
  • 沈晓杰:楼市暴涨谣言不能成为法外之地
  • 张志伟:2012年房地产从观望走向局部浮躁
  • FT中文网:中国经济改革欲进还退
  • 白明:外贸保十宁可泡汤不可注水
  • 姚树洁:城市和工业建设进入死胡同
  • 李山泉:京广高铁2727元商务座票并不贵
  • 黄生:平安股权转让背后不大可能是肖建华
  • 王德培:中国金融混业有什么前景
  • 罗天昊:学习土耳其文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