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泰国谋划激活大米欧佩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 13:48 《中国财富》

  眉题:国际米价不断走强再次点燃泰国争做国际农产品出口中心的希望,意欲重新拉拢越南、印度组建国际卡特尔,稳定国际大米价格和授惠国内米农

  泰国谋划激活“大米欧佩克”

  文/本刊记者 张由存

  3月28日和31日,越南和印度政府几乎不约而同宣布,限制粮食出口,以缓解国内日益高企的粮价上涨压力。

  5天之后,一直反对给大米出口设限的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部长民宽•盛素旺邀请政府和私营部门、米农组织和大米出口商代表“紧急”商讨大米出口问题,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主席楚卡•奥帕特旺当场发难,批评政府无限制出口大米的政策正在推动国内大米价格进一步上涨,要求政府设定一个每月不超过65万吨的出口限额。而私底下,泰国的大米出口商已自动减少了大米的出口量。

  世界三大大米出口国的举动立即引起了世界最大大米进口国菲律宾的警觉。菲律宾参议员罗多尔夫•比亚松4月3日接受一家电台采访时说,随着米价的不断上涨,大米主产国很可能联手组建一个类似“欧佩克”的大米输出国组织,参议院必须着手调查菲律宾面临的粮食问题。

  比亚松的担忧绝非无中生有,只不过他“假想”的“阴谋国”是菲律宾的大米大宗进口国美国、泰国和越南,而几天前曼谷媒体发布的消息说,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部长民宽•盛素旺准备4月底乘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亚太经社会,UN ESCAP)开会之机会晤越南和印度同行,推销他的“大米输出国组织”(OREC)计划。

  因为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扬,曾几度被搁置的“大米输出国组织”之议又会被重新激活吗?

  都是米价不稳惹的祸

  (旁白:“泰国米农所遭受的苦难的根源主要是国际米价缺乏稳定性,而国际米价缺乏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又是国际米价不是由出口国根据生产成本而是由进口国根据本国需求来确定的。”)

  4月初,泰国南部历史名城大城府邦赛区的行政长官韦洛基•布雅浦安召集各分区区长和村长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防止谷种和稻谷失窃。会议最后作出决定,成立巡逻队昼夜巡逻;告示村民不要采取室外浸泡育种的方式,以防有人乘虚行窃。

  中部产粮省份的“防盗”形势更加严峻,除了组织村民巡逻之外,多数政府已经发布命令,稻田附近夜间严禁停放收割机,以防不法分子乘便“收割”别人的庄稼。

  “偷盗稻谷和谷种是泰国一种全新的犯罪形式,而诱因正是最近不断高企的粮食价格。”泰国多家媒体评论说,从今年1月到4月初,泰国的大米价格已经从400美元/吨上涨到930美元/吨,而且正在呈上涨趋势。

  目前正在经受“涨价之苦”的泰国农民肯定仍然记得4年前的那场“米灾”。2004年6月8日至14日,因为国际市场大米供应量持续上涨和国际买家采购兴趣减弱,泰国大米出口报价普遍下降,仅一周时间,泰国三种主要出口大米的装船价(FOB)平均每吨下降了1~5美元,被泰国米农寄予厚望的芳香米装船价更是从两周前的510美元/吨下降到450美元/吨。泰国中部水稻主产区的农民熬过了一个艰难的水稻丰收年。

  “泰国米农所遭受的苦难的根源主要是国际米价缺乏稳定性,而国际米价缺乏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又是国际米价不是由出口国根据生产成本而是由进口国根据本国需求来确定的。”3月31日和4月7日,泰国第二大英文报纸《国家报》连续发表文章评论说,要扭转现状的最好办法是,效仿 “欧佩克”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印度和第三大出口国越南,组建“大米输出国组织”(OREC),“通过对市场机制的管理”,共同稳定国际市场的大米价格。尽管泰国、印度和越南去年分别占领了31.4%、16%和14%的国际大米市场份额,但是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很难影响国际的米价,但是如果三国联合起来,他们则可以控制60%左右的国际大米市场份额,而自信“能够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的欧佩克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比重2007年亦不过55%。大米输出国联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国际市场话事权,而且可以通过联合制定以大米生产成本为基础的“理想价格”或“基准价格”,帮助米农和米商避免因米价波动而造成的损失,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国际市场的大米供应。

  《国家报》的评论说出了泰国政府的部分想法:通过掌握国际大米市场定价权,稳定大米价格,化解国内大米供应链上种植、加工、交易和出口环节之间日益紧张的利益冲突,保证国际米价上涨的利益惠及农民。

  泰国素可泰王朝圣君兰坎亨国王的纪念碑上刻着一行字:“那里的水里有鱼,田里有米。”的确,泰国历史上经历过无数的战争、天灾、洪水和干旱,但是泰国人几乎从来没有经受过饥荒之苦。但是,今年的泰国市场上,大米突然成了紧缺货,不仅市场上难觅米贩的踪影,而且正常营业的米店亦实行了“定量供应”。

  泰国舆论开始追问:究竟是谁制造了丰年米荒?又究竟是谁拿走了大米涨价带来的红利?

  大米出口商抱怨说,是碾米商囤积居奇,人为制造了紧缺,抬高了米价,因而政府必须出面限价。

  碾米商则反驳说,出口商已囤积了90万吨的大米待价而沽,欲借国际米价不断上扬的机会大赚一笔。

  国内米商抱怨说,是米农惜售,从源头上打断了国内大米供应的链条,因而政府必须“开仓放粮”,利用仓库里的210万吨储备粮平抑国内米价。

  但是泰国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曼谷邮报》调查发现,因为绝大多数农民没钱建粮仓,3个月前已卖完了所有的陈粮,恰好是几家大型农业公司正在收获国际米价上涨的巨额利润,而米农仍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因而政府的任务应该是确保中间商不再继续盘剥米农,而且保证消费者买得起合格的大米。

  《曼谷邮报》调查得出的结论与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部长民宽•盛素旺及泰国碾米商协会名誉主席普拉默特•瓦尼查农的观点不谋而合。普拉默特•瓦尼查农说:“大米的价格已经堪比黄金,但米农没有像以前那样从高米价中获益。他们出售一吨稻米只能购买价值14000铢的15.16克黄金饰品。”基于同样的判断,民宽•盛素旺提出:“商业部希望看到历史性的高米价能直接惠及农民。”他的策略就是与越南、印度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共同稳定国际市场的大米价格。4月初,泰国媒体便公布了他4月底的行程——与他的印度和越南伙伴讨论建立联盟关系、加强国际大米市场集体谈判权的可能性。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