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元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6日 17:40  《环球财经》杂志
欧元十年
《环球财经》第1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我留给儿子的只有我的名字!”这是拿破仑的名言,他留给后世的却是“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这一梦想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破灭。一百多年后,希特勒也妄图利用战争实现欧洲的统一,最后身败名裂,同样分裂的是他的祖国。

  二战后,曾经试图以武力一统欧洲的德国和法国,开始探索通过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的途径。从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欧洲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直到1999年欧元的推出,这成为欧洲整合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2009年1月1日是欧元的10周年纪念日,十年的时间对一种货币来说并不算长,但它却在短短十年里完成了价格稳定、刺激贸易和投资、整合金融市场以及货币统一的使命。

  而在金融危机不断恶化、改革全球金融体系呼声空前高涨之时,初长成翩翩少年的欧元,其稚嫩的肩头已被赋予空前的重担。因为,担子里装着的不仅仅是欧元。

  过去的十年里,欧元的的确确演绎了一段成功的故事。在物价稳定、刺激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整合以及欧元国际化等预期方面,欧元已经完成了其使命,甚至是超额完成任务

  □ 本刊记者 黄杨/文

  “在呼吁所有国家都需要转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我们领导了世界。” 2008年11月11日,英国首相布朗在唐宁街举行的月度新闻发布会上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一个月后发生的事——2008年12月中旬,在伦敦的找换店中,英镑兑欧元的汇率牌价已低至1.0532欧元,扣除手续费及佣金后,实际汇率低至0.918欧元,这是欧元诞生以来的首次。自从欧盟十二国于1999年实行单一货币后,英镑兑欧元从未试过跌穿1兑1水平。

  也就在同一时间,欧盟(EU)执委会主席巴罗佐说,此次金融危机使英国官员认识到欧元的价值,使得英国的重量级人物对最终加入欧元区的想法持更为开放的态度。这应该是1992年英镑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以后,英国政界人士从一直的警惕到现在更为开放的大转变。

  于是“领导世界”还是“加入欧元区”成了布朗的大问题。就连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也公开表态——英国政府保持加入欧元区这个长期目标是正确的,只是时机的选择。

  不仅仅是英国,面对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欧洲一些欧元区以外的小国由于势单力薄,缺乏稳定资金,金融体系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也纷纷开始考虑加入欧元区。

  那么,是什么魅力,吸引着这些国家纷纷考虑投靠欧元区,以求抱团取暖?

  先来看看同样也发生在格林斯潘身上的转变——1999年推出欧元之际,格老曾预言“欧元存在的时间不会太久。”而他在2007年9月接受《明星周刊》采访时却改变了这一说法,他说:“欧元替代美元成为储备货币,或者成为与美元同等重要的储备货币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这句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重要的,这是美联储前主席说的。因为“什么都能说,除了美元的问题”这句警言,一直在美联储和华盛顿的权力走廊上经典而严格地流传着。

  迫使格林斯潘对欧元作出如此高评价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里,欧元和欧元区的的确确演绎了一段成功的故事。在物价稳定、刺激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整合以及欧元国际化等预期方面,欧元已经完成了其使命,甚至是超额完成任务。

  逆势维“稳” 欧元头功

  在物价问题上的维稳,是当代经济学对各国央行的最基本和首要职能的定义。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欧洲央行多次明确表示,其主要任务是确保物价稳定。的确,无论从历史的纵向比较还是从国际的横向比较,欧洲央行在维持物价稳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1999~2007年间,欧元区(以及德国)平均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0%和1.6%,远低于德国马克时期的平均水平和美国通货膨胀率2.7%。

  不光如此,在欧元区保持较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尤其是欧元10年的后半部岁月中,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战后最剧烈的上涨周期中,而这段时间不仅是欧洲除农产品以外的主要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最高的时期,而且横向来看,大多数商品的进口依存度也远高于美国。

  2003~2008年间,石油价格上涨了三倍多。1999~2002年间,亚洲和其他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对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需求的强劲增长,显著推升了商品价格,由石油价格上涨和欧元兑美元下滑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欧元区物价稳定构成了一定威胁。但随后欧元的大幅升值缓解了由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只在2001年5月和2008年6月达到了月度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4%和4.0%。原因除了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外,还包括全球粮食和乳制品价格在2007~2008年的大幅上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